李先權
加強下崗職工養老保險接續工作完善養老保險制度
李先權
Point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改革,國內出現了大量的下崗職工,“下崗”一詞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個主要話題,而面對這一話題,國家出臺了許多相應的再就業政策,然而由于下崗失業職工自身的特點,加之社會經濟方面的宏觀因素,導致我國再就業率逐年遞減,這些下崗失業職工又無法維持個人或是家庭的基本生活,這就需要政府與社會的支持與幫助,養老保險正是一種最基本的社會保障制度,它是為參保者失去勞動能力后的老年生活提供基礎保障,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下崗失業職工在與原企業解除勞動關系后都未能堅持、及時的繳納養老保險的費用,這就給他們老年后的生存埋下一定的隱患,本文作者針對造成這一隱患的原因進行分析,闡述目前我國實行的養老保險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提出有效的改進措施。
自二十世紀后期開始,我國市場中有大量的工人下崗,據相關資料顯示,2006年國有企業的下崗職工高達2611萬人,2004年全國城鎮登記的失業人數達到了827萬人,而這其中還不包括國企以及集體企業中的下崗工與大批量的農民工,針對這一現象,國家出臺了許多相關的再就業政策,可是由于下崗失業人員自身的特點,加之社會經濟方面的宏觀因素,以至于國內再就業率逐年減少,這些下崗失業人員中有大部分人單純依靠自身的能力根本無法維持個人以及家庭的最基本生活,這就需要政府以及社會的支持與幫助,養老保險正是這時產生的一項基本社會保障制度,它保障了參保者在失去勞動能力后的基本老年生活,但是據我國有關數據表明,2003年參加養老保險的在職職工有11646萬人,而當前城鎮中的就業人員大概有2.56億人,換句話說,只有約一半的就業人員參加了養老保險。本文作者針對國內下崗職工的養老保險的接續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
1.1養老保險覆蓋范圍窄,且擴大較難
據2005年的數據調查,國內公共養老保障的覆蓋范圍只達到我國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五左右,而世界勞工組織所確定的最低國際標準在百分之二十,再從制度所惠及到的城鎮就業人員來講,養老保障的覆蓋率也只達到百分之五十五左右,造成這一情形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部分相關組織及個人對社會保險的觀念意識薄弱,而且進行征繳的機構缺乏一定的行政能力,單單依靠地方性文件以及全國統一的政策及法規等,大多數下崗職工能夠實現再就業也是在私營企業或民營企業中,這些企業中很少有參與社會保險,這也是導致下崗職工養老保險接續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二,國際上一般將企業繳納的養老保險費水平保持在百分之十左右,預警線設置在百分之二十,而我國企業的繳費比例卻大都超過百分之二十,就連個人所要繳納的費用也要達到工資的百分之八,而繳費率勢必要對企業的成本有所影響,因而部分企業必然會采用各種方式來逃避參保,而職工個人更因缺乏長遠的思考,只看到眼前的收入,特別是一些工作穩定性不強的職工,更加不能充分理解養老保險的意義,不能積極的參與投保,就更不要談對企業辦理養老保險的監督了,由于繳費率過高的原因,嚴重的影響養老保險覆蓋面的擴大,傳統中辦理了養老保險的多數為國有經濟部門,然而這些部門中老職工與下崗職工居多,需要進行撫養的占多數,這樣為了保持收支平衡就只能進一步提高繳費率,這就又導致覆蓋面擴大的更難,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1.2宣傳養老保險相關政策的力度不夠
近些年來,辦理社會保險的相關機構在宣傳社會保障政策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然而宣傳的力度還是不夠,雖然在企業中組建成了相關的工會組織,但是進行對企業職工的社會保障政策的宣傳還是很少,更有不少的企業經營者根本不情愿宣傳社會保障的政策,因為其擔心企業的職工在認識并理解了社會保障政策之后,會要求企業繳納社會保險費,進一步增加了企業進行生產經營的成本,而大部分職工由于對社會保障政策的不了解,認為在個人賬戶中只要繳滿十五年的費用就不用再繼續繳了,但是據2005年新頒布的決定中表明,職工日后的養老金待遇與職工繳費年限及基數有著直接的關系,同時繳費每滿一年,月基礎養老金就會增加一個百分點,對于養老保險相關政策的變動情況下崗職工很難完全把握,有時候會導致許多下崗職工停斷參保。
1.3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有失公平
國內當前實行的養老保險制度是依據普遍情況進行統一設計的,因此在不同條件的目標人群實踐上往往沒有想象中那么公平,就拿當前采用的以社會保險為主的保障模式來說,需要有社會救助的機制作補充,而我國的社會救助機制由于所處地位及發揮的功能都較弱而在覆蓋或是保障水平上都未能起到良好的補充作用。還有現在實行的養老保險模式以統賬結合,它是以正規的就業群體來設定的一種高繳費、高保障的模式,可是對于那些沒有穩定工作的下崗失業人員來說,要繳納這樣的養老保險費用會有十分大的壓力,由于失業而面對生活困境的這類群體是最需要社會保障的群體,而他們卻很難進入保障體制,這樣的情形導致了實質上的不公平。
1.4相關法律、制度不夠完善
雖然近些年來,中國有關部門出臺了許多社會保險相關的法規,但是卻沒有一部有關社會保險的法律是較為完整的,從制度的設計到具體政策的制定,再到具體實施過程,都要靠法律手段才能有效進行,而當前實行的社會保險制度還存在著許多變動,這就使得社會保險工作的開展力度不夠,同時,也是由于沒有確切的法律依據,因此在養老保險機構與企業或參保人之間發生糾紛時只能通過協商或是政府相關部門的行政力量來解決。
2.1建立低水平的養老保險制度,擴大覆蓋范圍
現在世界各地區都在實行多支柱的復合養老保險制度,也就是由國家政府來負責基本的養老保險,由企業與工會來負責職業的退休金部分,而個人及家庭來負責自身的養老儲蓄,這樣既可保證職工退休后可以維持原來的生活水平,也不至于繳納保險費用困難,這是國際實行的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我國也應當學習這樣的改革路數,將更多人擴大到養老保險的制度中,廣泛采用并充分利用政府的補貼。
2.2完善下崗職工的救助制度
實際生活中下崗職工的收入偏低,只能維持基本的生活,一旦生活中遭遇某些哪怕是很小的事故,都會使這個家庭陷入貧困的地步,因此針對下崗職工的這一情況,可以為其在醫療條件以及子女的教育方面和住房方面制定一些優惠的政策,這樣在經濟上幫助他們解決了一大后顧之憂,同時也能使他們看到希望,而對生活充滿期待。
2.3提高養老保險的社會化管理服務
強化建設街道社區的勞動保障社會化管理服務體系,完善相關服務機構,發揮街道社區在就業及退休人員中的管理服務作用,加大對相關社會保險的宣傳,并做好相關信息的咨詢工作,提高下崗職工對養老保險認識與理解,并幫助其掌握相關政策法規,以提高下崗職工對養老保險接續的積極性,對于暫時找不到工作單位的下崗職工,社保機構可暫時為其保存相關檔案,并代為辦理關系的轉移與退休等手續,如果條件允許,最好能夠設立相應的繳費窗口以及咨詢臺,使繳費過程更加簡單化。

綜上所述,由于我國市場經濟而出現的大量下崗職工屬于結構性弱勢群體,要幫助其保持個人及家庭成員的最基本生活標準,需要國家以及社會同時給予一定的支持與幫助,首先必須完善相應的養老保險制度,擴大參保覆蓋面,加強相關政策的宣傳,提高下崗職工對相關政策的了解與認知,同時根據不同群體的條件設定相應的保障模式,健全相關法律體系,提高管理服務效率,保證國內下崗職工的老年生活,進一步保證社會的穩定。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蘿北縣引進人才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