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
2014年11月13日,遼寧日報推出《大學課堂上的中國》大型新聞策劃,以“本報編輯部”名義發表的《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老師的一封信》(以下簡稱公開信),引發全社會強烈反響,成為互聯網上的熱門話題。
公開信引發的反響之強烈,輿論爭議之激烈,在遼寧日報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近些年的傳統媒體特別是黨報的新聞報道中也極為罕見,以此來分析當前黨報所面臨的互聯網輿論情況,很有借鑒意義。
我們收到了什么樣的回應
大學老師在課堂上發牢騷、“呲必中國”的現象由來已久,近些年尤其如此。因為所涉及的問題重大而敏感,編輯部經過了慎重考慮,做了大量嚴謹細致的采訪。確定報道的切入口非常慎重,只探討高校教師應該在課堂上怎樣講中國,對高校中的其他問題都不涉及,以防止問題擴大化,使報道失控、走偏。公開信的寫作也經過了反復的研究和斟酌,充分考慮到了讀者的閱讀感受,語氣平和理性,充滿善意。
公開信發表后,在網絡上的傳播速度和影響力巨大。遼寧日報官方微信一天內的單條閱讀量超過10萬次。全國各地各網站先后轉發公開信全文,特別是署名“國平”的評論文章《“呲必中國”不應成為高校課堂必備課》在各大網站發表后,瞬間引爆互聯網輿論場,半天之內點擊量均居各家網站新聞內容之首。網絡大V紛紛加入論戰,一時之間,互聯網上反對的聲浪高漲,形成了“圍攻”態勢。
主流媒體和門戶網站上贊成和支持公開信觀點的評論文章在公開信發表三天之后大量出現,如求是網文章《圍攻遼寧日報為哪般》,光明網《別讓呲必中國成為下意識習慣》等,使得網上輿論有了更多理性客觀的聲音。
我們面對的是什么樣的輿論場
總結起來,我們面對的是三個輿論場。
第一個輿論場是傳統的主流輿論場,也就是傳統黨報的讀者群體所營造出的輿論場。他們通過信件、電話、短信、電子郵箱等傳統手段發表意見,90%以上是持贊同和支持態度的。這個輿論場中的意見發布者都是有名有姓、真實存在的人,而在他們背后,是更大的一個意見相同但并沒有發聲的群體。
第二個輿論場是社交媒體輿論場,也就是QQ群、微博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體用戶營造出的輿論場。他們的支持意見占到了70%-80%左右,即使是少部分坦率表達反對意見的網友,也多是理性平和的。
以上兩個輿論場有一個共同的缺陷,那就是他們的反饋往往是一對一的,或者只局限于在某一個固定的圈子當中轉發,不宜于大規模傳播,導致其中理性、正面的聲音無法自然發散。
第三個輿論場是自媒體輿論場,也就是由網絡論壇、網絡和微信自媒體用戶組成的輿論場。
在這個輿論場中發聲的人,大多以經營輿論場為主業,他們通過言論和帖子博取關注度和粉絲量,以成為網絡意見領袖為榮,或者以高點擊量獲利。這種訴求使他們的網絡言論既不是負責任的,也不是建立在對事實和對象充分研究和了解的基礎上的。
在這些表達反對意見的帖文中,嘲諷、謾罵、扣帽子、人身攻擊的語句不絕于耳,但總結起來,觀點都非常類似,所不同的只是角度、語言風格和文字激烈程度,有的根本就是為反對而反對,甚至有些帖子明顯能夠看出并沒有認真閱讀公開信原文,而是在讀完其他網絡大V的轉述之后一揮而就的。
這個輿論場具有核爆炸一樣的傳播力。一篇有影響的大V文章,動輒有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人次的閱讀量,其影響力遠遠超過了前兩個輿論場中成千上萬真實的聲音。可以看出,輿論場中的較量,不僅是觀點正確與否的較量,也不僅是文章質量高低的較量,更是發布者影響力和人氣的較量。
這就是公開信發表后我們所面對的輿論場。如何放大前兩個輿論場,如何打通三個輿論場,如何管理和引導第三個輿論場,這是黨報和黨的思想宣傳工作面對的最大課題。
我們的思考
1.傳統媒體尤其是黨報應該積極介入輿論場,在一些重大社會問題和敏感話題上主動發聲,旗幟鮮明地表達立場
近些年來,遼寧日報在思想道德領域推出了一系列有影響的重大策劃,樹立了新聞策劃品牌。這些策劃之所以取得成功,最重要的經驗就是在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上敢于發聲,鮮明地表達黨報的立場。與此前的策劃相比,《大學課堂上的中國》所探討的問題有著更為深刻的現實背景和文化背景,再加上新媒體的傳播威力,所產生的社會反響更為巨大。當然,選擇這個話題所承擔的政治風險和文化風險也大,更需要黨報和主流媒體的擔當和勇氣。
2.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傳統媒體轉型的核心競爭力是內容和思想
當前,傳統媒體都在研究媒體融合,在融資、技術平臺、組織架構和新聞報道方式上進行了各種嘗試,從公開信所取得的社會反響上看,平臺、技術只是工具,傳統媒體要想成功轉型,原點還是內容和思想。有思想、有見地,能夠對社會問題進行鞭辟入理的分析,寫出振聾發聵的報道,黨報才能贏得尊重,在新媒體輿論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黨報在關注全局性重大問題時,勢必面臨極大的輿論壓力,新聞宣傳部門的大力支持至關重要。
互聯網反對聲浪高漲,編輯部承受著巨大壓力。公開信發表第三天,中宣部新聞閱評以《遼報公開信〈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針砭時弊》為題,肯定了公開信,認為遼寧日報直面問題、振聾發聵,敢于亮劍、勇于擔當,積極引導主流輿論,體現了政治敏感和責任擔當。這篇新聞閱評,讓我們堅定了信心。同時,中宣部、省委宣傳部、中央網信辦的大力支持和具體指導,也有效地防止了新聞報道出現偏差,使應對更加穩妥,準確把握住了輿論場的走向。
在介入重大話題報道過程中,一定要保持黨報的立場和獨立性。
一個話題能夠引起熱議,就會出現不同的聲音,有支持、有建議,也會有反對、有謾罵。面對冷熱兩極,一定要做到客觀、理性,不介入到具體觀點甚至細微字句的爭辯和爭吵當中,及時系統地研判輿情,審慎選擇接續報道的角度和力度,不急躁冒進,不感情用事,著眼大局,出于善意,把積極穩妥地推動問題的解決作為初衷和目的,既保持黨報的立場和獨立性,又不激化矛盾,形成對立。
當一家黨報介入到輿論場漩渦中,主流媒體應該形成共識,聯合聯動開展輿論引導。
黨報作為黨的喉舌,應該保持同一立場,形成合力來引導輿論。但在當前互聯網輿情非常復雜的情況下,及時準確地做出判斷,站穩立場,并不容易。“國平”文章的適時推出,其意義正在于凝聚主流媒體的共識,形成一致的聲音。而其后多家中央級和地方媒體發表的評論,對凝聚共識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