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桂珍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還是一名中文系的大四學生,當時我們幾位同學在《遼寧日報》實習,每次采訪寫作時,實習老師都叮囑我們:最好換個寫法!能不能換個角度?三十年了,每每采訪歸來,我耳邊都能“聽到”這個聲音:換個寫法,換個角度!
換個寫法,說白了就是換個角度。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對同樣的新聞事實或同樣的報道任務,要想準確而深刻地反映新聞所要表達的主題,寫出獨家新聞,就必須下苦功夫研究選擇好新聞報道的角度,換個寫法就會有新的發現。新聞角度是指記者從不同的方向、立足點、突破口去尋找、透視、挖掘和表現新聞事實,使其更好地將真正的新聞價值顯現出來。新聞寫作如果沒有新穎合適的角度,新聞作品就失去了立體感、鮮活感和層次感,受眾就會感到索然無味。那么,如何發現獨家新聞或者對同樣的新聞事實做出與眾不同的報道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來的實踐和他人的經驗,談談自己的感想。
一、以小見大寫新聞
人們常說:透過每一滴海水可以探究出大海的本質。面對同樣的歷史背景和報道任務,我們通常采用以小見大的手法。以小見大的手法多用于寫作成就報道,這也是解決以往有些成就報道存在“空洞無物”問題的上策,就是通過具有典型性的小事或普通人以及具有特殊意義的物來展現大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重大社會變革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即從個體和局部做文章,通過一些看得見摸得著、令人信服的變化,來折射和反映整體全局的變化。從2009年各媒體組織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成就報道來看,以小見大的手法就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發揮,出現了很多以“一張黑白老照片”“一座老房子”“一張舊糧(布)票”等為突破口來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偉大成就的優秀選題和成功作品,收到了“滴水觀滄海”的效果。
二、以平民視角寫新聞
我們日常采寫的時政報道,尤其是會議新聞多是“千會一面”“百文一腔”,受眾很不買賬。要滿足受眾的需求,就要從平民的角度去考慮新聞,從平民的角度去捕捉新聞,從平民的角度去寫新聞,以平民視角“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以平民寫法“變全景式掃描為微觀具體的再現”,用平民思維對新聞進行深度挖掘,對重大新聞進行精心解讀,努力提高報道的有效性和作品的關注度,對素材比較“硬”的新聞通過扎實細致的采訪和記者思考,通過“平民化”的手法變得“軟”一些。比如,去年的全國“兩會”報道當中,各路記者力求突破傳統的報道思路,紛紛抓住了“低碳”“環保”“土地使用”“住房”“醫保”“就業”等一系列民生問題去采訪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解讀《政府工作報告》,將一些“硬”的素材變得很“軟”,受眾特別容易接受。
三、多元思維寫新聞
面對習以為常的新聞事實,我們應該用多元化的思維方式,從單一的到多元的、從單向的到雙向的,用嶄新的視角去觀察當今社會中的新事物,對新聞事實進行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的審視分析,圍繞新聞事實不斷地提煉升華、舉一反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從而找出最能反映新聞實質內容、最能表現新聞主題的角度,采寫出與過去對這一類問題不一樣的“這一個”報道。比如:1993年,由鐵嶺市工商局承辦的嶺東農貿市場開業,記者在采寫這一新聞事件時,敏銳地發現火爆熱烈的開業慶典儀式只用了二十幾分鐘,舉辦方沒有收取一份禮單也沒有留一位嘉賓吃宴。如果不是記者親眼所見、親身感受,很難讓人相信。于是,記者果斷地寫出了“不一樣”的新聞稿件——錄音述評《一次“缺項”的開業典禮》,受到聽眾和有關部門的好評,并在當年榮獲了遼寧廣播優秀新聞獎。同樣,錄音報道——《劣質汽水里流出的憂與思》也是在司空見慣的生產、消費大檢查中,記者避開“老八股”式的總結式宣傳手段,深層次地剖析了劣質汽水產生的根源,以及它給消費者帶來了怎樣的“憂”,有關部門應該怎樣地“思”,社會反響很好。
四、逆向思維寫新聞
轉換視角、創新思路,改變一成不變的思維方法,從老問題中選出新角度,舊材料也能寫出新意來。逆向思維寫新聞我們也稱之為“反彈琵琶式”的寫作視角:就是通過精心采訪,從相反的方向或角度來思考問題,挖掘新聞事件背后的新聞,從而發現別人沒有注意到的新鮮事物,或者探索出別人未曾采用過的方式方法。
客觀事物常常是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宣傳上往往是一陣風,人云亦云,千篇一腔。如果采用逆向思維反其道而行,當他人選擇正面角度時,我們看看能否從反面選。從正反兩個方面做文章,這樣采寫出的新聞往往能出新創奇、獨樹一幟。比如:1993年,一年一度的全國范圍內的預算外大檢查活動中,多數媒體在報道中都是采取常規的正面報道思路,宣傳大檢查成果,查處“小金庫”數量,上繳財政資金數額等等。而我們在進行常規報道的同時,又推出了錄音述評:《“小金庫”年年查年年增長的原因何在?》這在當時,可謂是既切中時弊又獨辟蹊徑。情人節本是西方的“洋節日”,但近年來被我們的商家炒得越來越火爆,一些少男少女也是盲目跟進。面對這些,我們采寫了《情人節里的冷思考》一文,反彈琵琶,呼吁人們過情人節要適當、適度,量力量情。
五、于細微處寫新聞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是藝術家羅丹的名言。同樣的道理,我們說新聞也是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在工廠、在農村、在學校、在機關、在市場……只是需要一雙慧眼去發現。面對那些靜悄悄發生的不為人們所關注的表象,如果我們用心去揣摩、去挖掘,從大處著眼,于細微處發現變化,并將細微處與整個經濟建設或經濟生活聯系起來,那么就能產生恍然大悟、以微小見碩大的效果。
我們的前輩、新聞記者的楷模范敬宜在1982年春天去康平縣兩家子公社采訪時,夜宿鄉長辦公室,一住幾天都沒有發現什么新聞線索。他由此聯想到在農村實行包產到戶以前,也是在農村采訪住宿鄉長辦公室,因為還沒有解決溫飽的農民常常在夜晚來堵截值宿的鄉長討要種子化肥、討要口糧或借錢看病等等,一夜無眠。他想:農村實行土地包產到戶以后,農民不再找鄉長、敲鄉長辦公室的門了,兩相對比,這是多么大的變化!他馬上以此為素材寫就了著名的《夜無電話聲 早無堵門人》的短新聞,傳達出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的春風使農村生活逐步改變、農民逐漸富裕起來的大發展、大變化。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換個寫法、換個角度寫新聞,需要記者站在時代的高度,以對黨的事業、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精神去審視那些新聞事件,挖掘新聞事件背后的新聞,從老問題中選出新角度,采寫出讓受眾滿意的新聞作品。
(作者單位:鐵嶺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