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彥寧
伴隨著網絡媒體對民眾生活滲透力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中青年人習慣于利用網絡來獲取信息、溝通交流甚至商業交易。在此背景下,廣播媒體也開始加快進軍新媒體的步伐,陸續將臺網互動、臺網共建、開發移動廣播傳媒等納入戰略規劃,揭開了廣播與新媒體融合的序幕。BBC的克里斯·韋斯科特說:“廣播不會因為互聯網的出現而死亡,但是會改變。”
一、網絡電臺
所謂網絡電臺,是指通過編碼器,將一臺電腦里正在播放的音頻/視頻數據轉換成可以在Internet上直接傳送的格式,用戶登錄到電臺的網站時,即可下載經過編碼的音頻信息。網絡電臺以一種全新的傳輸方式,克服了傳統廣播波段分配的有限性和易受干擾等缺陷。不僅如此,網絡電臺的節目通常還包括圖像、視頻等樣態,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直觀生動。
現在,很多傳統電臺都在自己的網站上開設了這樣的網絡電臺。如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開設了“都市流行頻道”、“懷舊經典頻道”和“鄉村民謠頻道”三個音樂頻道。一些獨立品牌的網絡電臺也頗具影響力,如青檸網絡電臺旗下即有“青檸奧運臺”、“青檸音樂臺”、“青檸校園臺”三個頻道,顯示出網絡電臺特有的活力。此外,很多傳統的門戶網站也紛紛試水網絡電臺。新浪、網易、騰訊、21CN等都投入巨資開辦了自己的網絡電臺。
由此可見,網絡與電臺的融合已經越來越緊密,各方都希望在這一過程中分到一塊可口的蛋糕。作為傳統的廣播電臺,更應該抓住網絡化廣播的機遇,發揮自己專業化、精品化的優勢,打造強勢的網絡電臺。
二、廣播也可以“看”
過去的廣播新聞,受眾只能聽不能看,缺失直接沖擊人們眼球的手段。新媒體使得廣播新聞具備“可視化”的平臺。
2011年,遼寧交通廣播與新浪簽署了整體合作協議,遼寧交通廣播與新浪網的合作進入常態化軌道,官方新浪微博“遼寧交通廣播”的粉絲量與日俱增,目前已經超過6萬,薌薌等著名主持人的個人微博粉絲量甚至超過了29萬。
2014年,遼寧交通廣播開通了微信公眾賬號,短短一年的時間,關注人數已經超過了8萬。
通過微博、微信、微電臺等新興媒體,聽眾可以看到主持人直播時的照片、記者從新聞現場發回的現場圖片和文字稿件;通過新媒體,聽眾可以參與直播節目,與主持人實時互動;通過新媒體,受眾可以查詢實時的市內交通以及高速公路的路況……總之,新媒體使遼寧交通廣播的受眾不僅是遼寧人,全國甚至全世界的聽友都可以收聽、收看我們的節目并且與我們互動交流。
遼寧交通廣播2014年下半年在名牌節目《阿寶龍哥路路通》中設置了一個聽眾有獎競猜的環節,每天設置一個問題,答案在節目中公布。節目進行中,最先在微信公眾賬號上留言回答對問題的一位聽眾,可以獲得一張商家提供的100元代金券。這樣的獎品雖然微不足道,但是聽眾反響熱烈,從一開始每天只有二三十位聽眾留言回答問題,到后來每天上百位聽眾留言回答,效果非常明顯。該節目每天會在節目中設置一個與聽眾互動的小話題,每天,通過新媒體方式與主持人互動的聽眾都有數百名。2014年,《阿寶龍哥路路通》節目穩居遼寧市場同時段節目收聽率第一。在這個節目成長、推廣的過程中,新媒體互動功不可沒。
三、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當前,廣播媒體正處于向數字化網絡化轉型的重要階段,許多電臺正在嘗試在多個層次、多個角度與新媒體進行各種形式的互動,出現了一批較有影響力的臺網共做節目、臺網互動報道、臺網聯合活動。這不僅是廣播與新媒體兩種媒體互動的結果,更是媒體和受眾互動、受眾和受眾互動的結果。但是,在兩者融合的過程中,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1.廣播與新媒體的融合,首先要立足自身特點。盡管新媒體擁有其他媒體難以超越的便捷性、豐富性,但是也并非所有優勢都可以被廣播所用。比如,廣播的最大特點在于聲音的傳播,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直播互動性,只有貼合其本色的資源才更有挖掘的價值。
廣播與新媒體的融合要密切關注受眾需求,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臺網互動方式方法和內容。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和媒介樣式的豐富,受眾的生活形態和媒介接觸習慣正在發生改變,廣播聽眾的口味也在不斷調整。廣播與新媒體融合要密切關注受眾需求的變化,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臺網互動方式、方法和內容。
從博客到微信,從2G到4G,從音頻到視頻,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正對傳統傳播形態帶來巨大的沖擊。以前,相較于電視、平媒,廣播是弱勢媒體;但是在快速變幻的媒體環境中,新媒體讓廣播新聞擁有了“可視化”的平臺,廣播的公信力、及時性嫁接上新媒體的廣泛性、互動性,讓廣播新聞如虎添翼。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