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鋒
(福建省南平市塔前中學)
我國著名化學家戴安邦指出:“只傳授化學知識和技術的化學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學教育要求既傳授化學知識和技巧,又訓練科學方法與思維,還培養(yǎng)科學精神和品德,學生在化學實驗中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實驗訓練,用實驗解決化學問題,使各項智力皆得到發(fā)展。”因此,利用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思維是一種有效的教學形式。
研究性實驗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無論是運用已有知識或是新知識的建構,都是學生通過高水平思維活動產(chǎn)生的結果。當然教學時教師的教法也應該發(fā)生轉變,也就是改以前的驗證性實驗為研究性實驗,為實驗設計“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現(xiàn)構想→發(fā)現(xiàn)解答”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生成的過程。而從體驗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實驗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操作過程,更是學習主體知情意行的一個很好的體驗過程。設計研究性實驗的重要目標就是:為學生探索知識建立一個實驗環(huán)境;營造一種易于發(fā)生創(chuàng)造行為的氛圍;引發(fā)學生探索知識的動機,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要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設計實驗時要“學生化”和“問題化”,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動手動腦,即讓實驗過程不斷生成問題情境,讓學習通過實驗解決問題來建構知識。在《二氧化碳》一課教學過程中,了解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以后,我設計了這樣一組實驗讓學生兩人一組自己設法制取二氧化碳。實驗設計為:
給定試劑:木炭、食鹽、小塊大理石、碳酸鈉粉末、稀鹽酸、稀硫酸。

學生實驗過程 知識基礎 實驗結果(1)木炭燃燒 碳與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 生成問題(無法收集)(2)加熱分解大理石、碳酸鈉固體受熱分解制取氣體(如氯酸鉀、堿式碳酸銅的分解)生成問題(無明顯反應)(3)a.大理石分別與稀鹽酸、稀硫酸反應 有固體與液體反應制 生成問題(與硫酸反應后程緩慢)b.碳酸鈉分別與稀鹽酸、稀硫酸反應取氣體的實例(如H2的制取)無鹽與酸反應的知識 生成問題(反應速度過快、收集困難)(4)得出實驗室用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新知識達成) 解決問題(部分學生成功)
給定儀器:試管、單孔橡皮塞、導管、集氣瓶、酒精燈、鐵架臺等。
實驗任務:制取和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觀察各組的實驗過程,根據(jù)大多數(shù)小組的表現(xiàn),我簡單分析列表如上表。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情緒始終高漲,達到了我們預期的效果,而學生的實驗程序也與設計思路相吻合。即:A.體現(xiàn)學生運用已學知識的能力。學生都選擇含碳元素的物質作為首選反應物,完全棄用氯化鈉;都采用了過程(1)(2)兩個反應。B.要求學生大膽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過程(3)的出現(xiàn);對無法抉擇的小組,教師可提示。C.體現(xiàn)觀察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由過程(3)到過程(4);由不同小組各自發(fā)表意見,教師作最后歸納總結。
化學課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就應該充分利用實驗,改驗證實驗為探究實驗,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進行大膽的猜想、假設,然后為驗證自己的猜想和假設進行實驗。學生應能自己找出實驗的原理,設計實驗方案,討論實驗方案并選擇實驗儀器。學生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經(jīng)歷與科學家相似的探究過程,親自參加了化學問題的提出、假設、實驗及問題的驗證解決等活動過程。化學實驗應用于生活,激發(fā)求知欲。以化學實驗作為探究性的途徑,就必須充分發(fā)揮化學實驗的探究功能,要注意從生產(chǎn)、生活實際中挖掘素材,設計實驗方案,如《燃燒和滅火》一節(jié)設成逐步探究式:燃燒的條件是什么?如何滅火?結合生活實踐,討論:火災發(fā)生后如何自救?例如,油鍋著火了,采用什么方法滅火?有的學生說用水澆滅,立刻被大多數(shù)學生否定,因為油比水的密度小,浮在水上面,增大了與氧氣的接觸面積,火會著得更旺;有的學生說用沙子滅火,方法可行,但很少家庭廚房中準備沙子;最后有學生說蓋鍋蓋,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肯定。這些來源于生產(chǎn)生活實際的實驗探究性強,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探究欲望,以通過以上一系列的假設和推想考慮如何去驗證。
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在他們感到迫切需要解決新問題時開始,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實驗的設疑作用,使實驗內容和所學知識具體化、條理化、問題化,啟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始終處于有效的積極思維狀態(tài)。例如,我們將氯氣的制取及性質實驗做如下改動,在藥品中準備了二氧化錳、濃鹽酸、硝酸、硝酸鉀等,并提出問題:制取氯氣用什么藥品好?以上幾種藥品兩兩組合有幾種制氯氣的反應?生成的氯氣通入濕潤的有色布條和干燥的有色布條有何不同?學生帶著這些問題,經(jīng)過動手、動腦,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鞏固了所學知識,同時還培養(yǎng)了獨立思維能力。
要將實驗教學作為科學探究的手段,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從而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做好探究性實驗的關鍵問題在于實驗設計,在教學中要加強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yǎng),放開手腳,讓學生獨立設計實驗。這個過程可總結為“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實驗驗證(搜集證據(jù))—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應用”八個基本環(huán)節(jié)。例如,在做“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發(fā)生中和反應”這一演示實驗時,讓學生提出質疑: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都是無色的溶液,反應也沒有任何實驗現(xiàn)象,二者真的發(fā)生了化學反應?經(jīng)過思考,學生提出猜想“氫氧化鈉與稀鹽酸發(fā)生了化學反應,但無法確定是否恰好完全反應”,學生制訂計劃“用酚酞試液或石蕊試液來驗證二者發(fā)生了反應”,再通過一系列的實驗驗證、解釋、反思、交流等步驟,使學生真正明確中和反應的實質。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挖掘實驗的內涵,使實驗教學切實在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上起到作用。實驗中,教師要積極改進實驗,積極探索,以有利于學生質疑,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多角度分析實驗,增加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周繼敏.中學化學探索性實驗的設計研究[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