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
【摘 要】金融業在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金融業經營模式的選擇對金融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金融業經營模式的選擇對經濟的發展發生著重要的影響。在此文中,筆者對金融混業經營做了簡單的介紹,同時介紹了我國金融業經營模式的選擇及法律規制與監管,對我國的金融業的混業經營的選擇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經營模式;混業經營;分業經營;法律規制;監管
一、簡介金融混業經營
按照金融業的經營模式,通常可以把金融業的經營分為混業經營與分業經營。金融業的混業經營,是指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業務相互滲透、交叉,共同經營。它是集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租賃等全方位金融業務于一身,而不僅僅局限于自身分營業務的范圍。金融業的分業經營通常指法律規定將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相分離,或商業銀行業務與證券業務及其他具有投資性質的金融業務相分離的經營體制。
混業經營的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全能銀行,一種是金融集團。全能銀行是以一個法人為前提,在一個法人內部設多個營業部,指在一個銀行內部設置多個業務部門,全面經營銀行、證券和保險等業務。可以認為是商業銀行、投資公司、保險公司的結合體。金融集團則是眾多法人的聯合,它們較全能銀行相對獨立。金融集團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模式:松散型、子公司型與控股公司型。
總的來說,混業經營模式有利于金融機構實現多元化運作,擴大了經營范圍,從而擴大了收益來源、增強了公司的實力,降低經營風險;能夠根據金融市場變化調節經營,提供快捷、便利、高效、準確的一條龍服務,發揮總體優勢,降低經營成本,提高服務效率;能夠更好的發揮信用中介的功能。但是混業經營模式影響所有的資產,不能通過資產組合而消除風險,因而不利于控制系統風險;使弱者更弱,強者更強,壟斷金融市場,不利于平等競爭,對其他小規模的金融企業不利;難以實現專業化分工。
二、我國的金融業混業經營的選擇
(一)從我國的角度對混業經營與分業經營之思考
無疑,分業經營可以克服很多混業經營的弊端。通過分業經營,能夠有效地控制系統性金融風險,當一種金融業務出現風險時,可以通過利用其他金融業務的資產組合而消除危險;有利于實行分業監管,提高金融業的專業化經營與監管效率,促進專業化發展;有利于維護金融企業間的競爭,防止壟斷,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格局。但是,也因分業經營本身的特點,這種經營模式也存在著許多弊端。分業經營無法整合所有金融業務的優勢,不能靈活的調節業務,以應對金融市場的變化,無法形成綜合實力強大的金融機構,形成一條龍服務,降低了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現階段,無疑是不利于我國金融業在全球背景下的發展,雖然有利于維護金融市場的公平競爭,但也有一定競爭抑制性。
從上,可以得出,混業經營與分業經營在優勢與劣勢方面是互補的,混業經營的優勢即為分業經營的劣勢,分業經營的優勢則為混業經營的劣勢,選擇分業經營或者混業經營根本上可以說是對穩定性與效率性的選擇,追求穩定,肯定會對效率有一定的影響,追求效率也意味著面臨著更大的風險。
那么,穩定性與效率性究竟該如何選擇?筆者認為,在經濟迅速發展的當代,風險總是與收益相隨的,一個國家應該更多的注重金融市場發展的效率而不是穩定,這樣才不至于被其他國家超越太多。當然,我們不能盲目的追求效率而全然不顧金融市場的風險,否則金融市場的迅速發展也只能是曇花一現。我們追求的是一種在平穩中發展的模式,是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而追求的效率。
(二)我國混業經營模式的選擇及法律規制與監管
通過我國近年來從金融市場的發展中所吸取的經驗以及國際、國家形勢的發展分析,金融業采用混業經營的模式是被需要且必要的。混業經營模式是當今世界大多數國家金融業經營模式的主要模式,也是我國加入WTO之后的客觀要求。
根據國家頒布的一些法律法規,可知我國金融業的經營模式大致經歷了混業到分業的過程,嚴格的說我國現在仍是分業經營模式,但近年來,我國的制度及法律對金融業混業經營有所松動,出現了一些企業通過設立控股公司投資設立各種金融公司從事各種金融業務。從前面可知,混業經營最大的弊端就是增大了經營的系統風險,我們可以通過主體合法設立與依法對經營行為進行監管兩方面來解決,因此如何合法的設立及依法監管也是現在混業經營所面臨的最主要問題。近年來我國相繼頒布了《商業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等一系列法律,對有關金融企業的設立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包括對金融機構設立所要滿足的條件、資本的要求、登記、公示、經營范圍、不同的資金投放比例等的規定。主體合法的設立起來后,要想合理的控制風險,就要對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實施嚴格的監管。我國現有的監管模式有機構監管和功能監管,機構監管是按照金融機構的類型分別設立不同的機構,不同的監管機構擁有各自的監管職責范圍,無權干預其他類別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功能監管是以金融業務而非金融機構來確定相應的監管機構和監管規則,有利于監管職能的沖突、交叉和監管盲區。《商業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等法律中對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的監管有一定的規定,但每部法律都有其特定的針對對象,使不同監管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配合,導致監管的盲區或重復,無法適應混業經營模式。無疑功能監管模式能夠解決這些問題,但是要想真正地、高效地解決,還是需要立法,通過立法予以明確的、具體的規定。
金融業的混業經營是時代發展的潮流也是發展的趨勢,我國將會通過設立制度與制定法律在能夠合理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采用混業經營的模式,促進我國金融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宣文俊.我國金融業混業經營的法律框架思考[J].各科專論——法學,2005,1:80-88.
[2]吳仁堅.金融混業經營以及我國選擇模式的法律規制[J]. 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8,21(3):38-41.
[3]侯懷霞.論我國金融混業經營模式選擇及法律規制[J]. 經濟問題,2005,4: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