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萃萃
【摘 要】隨著中原經濟區的深入建設,農村現代化和美麗鄉村建設逐步成為國家層面的發展期望,而由此產生的對鄉村社會政治經濟動員與整合日顯其重要性。而相關工作必將帶來農村新的制度性變化,各種政治關系主體手中資源也將發生變化,原來的政治關系必然面臨著重組,本文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對鄉村政治與國家政治的互動因素進行研究,分析可能引發的鄉村政治及國家政治關系變動的因子,以期及時把握政治關系的動態變化。
【關鍵詞】鄉村政治;國家政治;互動因素
一、引言
2012年11月17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了《中原經濟區規劃》。其中關于新農村建設的內容必將會引發中原農村形態的又一次變革。中原經濟區涵蓋農業大省,包含的農村大多是政治經濟現代化程度低,農業發展落后的區域。隨著中原經濟區的深入建設,農村現代化和美麗鄉村建設逐步成為國家層面的發展期望,而由此產生的對鄉村社會的政治經濟動員與整合日顯其重要性。而相關工作必將帶來農村新的制度性變化,各種政治關系主體手中的資源也將發生變化,原來的政治關系必然面臨著重組。本文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對鄉村政治與國家政治的互動因素進行研究,按照具有利益關聯和交換關系的國家、基層政府、鄉村組織和村民在鄉村政治中的行動邏輯,即“利益產生---利益經營---秩序建構”這一政治過程,從政治主體組織構建、政治利益表達、政治權力博弈、政治權利保障、法制構建五個有獨立意義卻又同其它要素有機聯系的因素來闡述這一互動過程。本文將對以上各要素進行分析。
二、政治主體
所謂關系,就是人或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所有關系必須依托于特定的主體。政治主體是構成鄉村政治與國家政治互動關系的載體,也構成此種政治關系產生和動態發展的首要因素。《決策科學辭典》對政治主體的界定認為,廣義上的政治主體是指所有政治行為者,即涵括了因政治環境刺激而各自做出反應的所有個人或集團的總和。而就狹義而言,政治主體僅是指那些在政治關系形成和政治行為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發揮支配作用的政治行為者。他們既可以是政治領袖,也可以是占據政治統治地位的執政黨和政府。
因而,鄉村政治與國家政治互動關系中的政治主體就是指在此過程中政治權力的占有者和行使者以及政治權利的享有者。而其具體范疇既可以是有獨立政治意識人格的個體,也可以是有著共同政治理想和紀律的政治組織,同時又可以是有著共同利益而形成的社會政治群體(包括國家)。但值得強調的是,團體政治活動是鄉村政治與國家政治活動的中心要素。這一點戴維·杜魯門早有論斷,他曾指出“離開團體,尤其是離開那些每時每刻都在活動的有組織、有潛力的團體去談政治,構成政治過程的那些行為就無法得到更好的理解。” [2]
本文的著眼點在于研究鄉村政治與國家政治的互動性關系,因而其行為主體包含著國家、基層政府和鄉村基層組織,同時也包含代表鄉村利益要求出現的個體成員。其中,鄉村基層組織具有其形式上的豐富性,既可以是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村團支部、村婦代會,也可以是一些“新的經濟組織”和“新的社會組織”等。此外,鄉村領袖、鄉村精英、鄉村普通公民等的個體行為,在政治過程中只要其代表鄉村整體利益,那么其所進行的政治活動都屬于鄉村政治行為的范疇。
三、政治利益
人是利益的主體,需要是追求利益的動機,社會關系是利益的本質和轉換機,而價值是利益的表現和載體。[3]在鄉村政治與國家政治互動關系中,利益的類型表現出多樣化。既有國家利益,也有村莊利益;從政治主體利益的需求來看,又可劃分為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其中政治利益是人們在政治過程中,借助公共權力來實現的利益,同時也是一種工具型的利益,能夠保障經濟和文化利益等其他利益的實現。
馬克思主義認為:利益是人的一切活動的根本動因。人類社會歷史的動態演進,本質上是具有不同利益需求的人不斷追求自己利益實現的活動而已。[4]因此,鄉村政治與國家政治的互動關系也是也是由物質動因產生的。無論其外在表現如何多樣,內在內容多么復雜,但從本質上來說,此種政治關系的產生與演變無一例外的仍是以利益為邏輯起點和發展的驅動力,是鄉村組織在國家政治范圍內圍繞政治權力,爭取和實現自身利益的過程,該過程既有國家與鄉村共同利益的形成,也有利益矛盾的沖突,具有同質依存和異質抗御的雙重特性,形成了政治關系的復雜局面。尤其是現在一方面隨著村民民主參與意識的增強,另一方面由于農民階層分化導致農民利益分化,村民以追求并實現鄉村公共利益和個體利益為強大驅動力,與國家政治之間的摩擦和沖突更多,關系也更復雜,因此把握這些新趨勢,對探討如何理順鄉村與國家之間的政治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四、政治權力
政治權力就是在特定的力量對比關系中,政治權力主體為了實現和維護自身的利益而擁有的對政治權力客體的制約能力[5]。實踐證明,即便是在利益博弈相對薄弱的鄉村地區,鄉村利益主體也逐步認識到在不同政治主體間爭取或維護利益,必須通過政治權力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政治利益。正如恩格斯所言,“政治權力不過是用來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6]。研究證實,鄉村組織所占有的政治權力與其所獲得的利益成正比。也就是說,鄉村組織所掌握的政治權力越大,其對政治資源配置的影響作用也就越大,因而其獲取的實際利益也相應的越多。
隨著國家對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鄉村的農民逐漸由一個以農業為本的集體逐漸“分化”為“不同的階層”,村務管理者除了由傳統的德高望重的村民、大家族的代表、村干部等組成之外,創新產生了許多新的政治主體,共同形成新的鄉村政治精英群體。包括鄉村私營企業主、“城歸精英”[7]、以及鄉村知識分子等。與傳統的鄉村政治精英相比,新興群體具有經濟狀況好,文化知識水平高,民主意識和參政議政能力強等特點。特別是隨著鄉鎮經濟的發展,鄉村私營企業主經濟實力日益雄厚,政治權力欲也越來越膨脹,正在逐漸成為影響鄉村政治活動的重要力量。同時廣大農民參政意識也逐漸增強,這就形成了對農村傳統政治權力結構的挑戰。在與國家政治的互動關系中,這些新興主體在保持對國家權力同質依存性的同時,也凸顯了其異質抗御性,帶來了農村民主政治發展的深厚土壤和契機,促進農村政治體系的改革和調整。但同時,也應看到雖然在現代政治發展中,民主政治及公平理念已經植入到村民的頭腦中,現實生活中利益分配事實上的不平等現象依然存在。其中政治權力配給不同是造成這種不平等的主導因素,這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在平等的權利之間,力量就起決定作用。” [8]
五、政治權利
政治權利是指公民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自由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一項民主權利。是公民實現其他權利的基礎。在鄉村政治與國家政治的互動關系中,政治權利是鄉村政治主體的經濟要求在政治上的集中反映,他們將通過政治權力保障自身利益的實現。也就是說,當政治權力給予鄉村政治主體實現利益的保障越大,在社會資源分配體系中的地位就越是有利,其在與國家政治的互動過程中所能擁有的政治權利也就越多。而同時,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作為鄉村重要政治主體的農民對鄉村公共利益的訴求與日俱增,其要求自由參政議政的意識也大為提升。因而,如國家政治設置的權力保障不能滿足村莊政治主體日益增加的要求,甚或出現主體間政治權利的不公平,則極有可能導致城鄉之間、鄉村與國家之間的利益張力與矛盾沖突。因而,設計一種能公平保障村莊政治主體合法表達政治權利的機制,對形成鄉村政治與國家政治之間的和諧政治關系具有重要意義。事實上,對于來自鄉村的政治利益訴求,國家現代化過程中已經得到充分的體現和重視。國家正致力于維持國家權力與鄉村政治權利之間的平衡,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健全高效的村民自治等民主政治機制,促進鄉村政治利益的合理訴求與實現。
六、政治法制
政治法制是對一些行為規范、法律和制度的總稱。它具有約束鄉村與國家的政治互動行為的功能,從而使其進入一種平衡有序的狀態。實踐證明,政治法制是建立和諧政治關系的重要標尺,也是政治關系進入相對均衡狀態的重要標志。正如肖特所言,“我們之所以如此行事,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以及他人被預期會采取何種類型的行為,而那么做正是‘所要做的均衡之事。” [9]就內容而言,政治法制主要通過制度化的形式界定政治主體何為及如何作為等基本問題。而就政治法制自身而言,它是國家與鄉村之間經過博弈并協商而最終取得的雙方共同認同的法律與規范,從而執行起來也更順暢。由此和諧的政治關系也就得以持續。但不可避免的是,在決策制定的博弈過程中,多數人的主張會戰勝少數人的主張,由此導致少數人的利益被忽略。因而,在政治法制的執行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少數派抵制的情形。但政治法制有其強制執行性特征,一經形成均可成為鄉村與國家政治行為的準則,雙方必須遵照執行,從而有效規避雙方因超越界限而損害對方利益發生沖突的情況。因而,政治法制也是形成鄉村與國家政治關系均衡的重要因素。
七、結語
總之,在鄉村政治與國家政治互動關系中,各政治主體均在爭取、實現和維護自身利益最大化過程中,通過組織構建等形式獲得政治權力,并通過政治權力的行使獲得自身利益的保障,最終達成在整個社會利益結構中獲得自身利益的資格,也就是通過政治權力獲取了自身政治權利。該過程最終由法制構建來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達到理想模式。而其間政治主體、政治利益、政治權力、政治權利及政治法制是這一互動過程的主要構成要素。所以分析《中原經濟區規劃》可能引發的鄉村政治及國家政治關系的這些變動因子,及時把握政治關系的動態變化,對鄉村和諧政治關系的形成、美麗鄉村建設及中原經濟區發展都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美]艾薩克,鄭永年等譯.政治學:范圍與方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16.
[3]張江河.論利益與政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0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9.
[4]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57.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0.
[6]林修果,謝秋運.“城歸”精英與村莊政治[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3):23-28.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2.
[8][美]安德魯·肖特,陸銘,陳釗譯.社會制度的經濟理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