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吉林省通過實施投資拉動戰略,產業結構得到了很大的調整,在三大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產業內部結構也提出了不同的調整規劃。產業結構的調整,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同樣也產生的不同以往的變化。
【關鍵詞】吉林省;產業結構調整;人力資源需求
吉林省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2010年,三次產業結構的比例為12.2:51.5:36.3,根據《吉林省經濟發展和十二五規劃發展綱要》到2015年三次產業結構的比例預期達到10:50:40。
一、鞏固第一產業
吉林省歷來是農業大省,規劃當中“積極發展循環農業、節約型農業、特色農業、休閑農業和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發揮農業多種功能。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扶持壯大龍頭企業,提高加工深度和產品附加值。整合農業科技資源,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強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支持農業重大技術集成和示范應用,創新推廣轉化機制,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資料來源:《吉林省經濟發展和十二五規劃發展綱要》)
可見,吉林省第一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向著提高產業機械化,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提高產品創新率方向發展。
截止到2012年,吉林第一產業總產量連年上升,農業生產中特色農產品特別是園參的產量產值有大幅度提高,煙草和蔬菜等高附加值農產品種植也有很大提高,農業機械耕種面積占80%以上,特色新型農產品的開發需要大量前沿信息的引導,第一產業的內部結構調整亟需新一代第一產業人才的加入。農業機械化的比例明顯提高,農業生產對高技術的人力資源需求不斷增多。
二、建設新型第二產業
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和產業發展趨勢,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產業創新,壯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層次,深入實施品牌戰略和標準化戰略,促進工業向高端化、規模化、集群化轉變,構建若干世界領先、國內龍頭的產業高地,全面增強產業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打造世界級汽車產業基地。以一汽為核心,構建整車研發制造、零部件配套和服務體系,全面提升研發、制造和服務水平。2012年吉林省工生產汽車1975559輛,其中:基本型乘用車(轎車)1455067輛占全省生產汽車總量的74%,而基本型轎車中排量為1升<排量≤1.6升的有855554輛,占基本型轎車的59%。
同時,規劃還提出全面實施特色資源產業提升的計劃,圍繞優勢礦產資源和長白山獨特生態資源,推動精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依托人參、礦泉水、梅花鹿、林蛙等生態資源優勢,積極推進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抓住國家人參藥食同源試點的重大機遇,加快實施人參產業全力培育“長白山人參”品牌。振興工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著力優化能源結構,重點發展風電、核電、生物質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程,積極推進重點產業園區建設。
根據統計,2012年,吉林省總發電量為6843556萬千瓦小時,發電還是以傳統高耗能的煤能源為主,而風力、核電、生物質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發展仍然比較緩慢,可再生能源是最理想的能源,可以不受能源短缺的影響,但也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如需要有水力、風力、太陽能資源,而且最主要的是投資和維護費用高,效率低,所以發出的電成本高,但是隨著地球資源的短缺,可再生能源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因此,環保節能成為吉林省工業產業結構內部調整的重要方向。
三、推動第三產業發展
吉林省提出實施服務業跨越發展計劃,到2015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40%,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0%以上。
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突出為重點產業服務的主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依托我省產業優勢、資源稟賦和消費市場需求,沿主要交通干線和節點城鎮,布局建設現代物流業重大項目,進一步提升物流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構建國內外聯通、產業行業互動、第三方物流為骨干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
積極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培育老齡服務產業,加大對公益性養老機構的投入,引導非營利組織參與經營管理。發揮我省中醫藥資源和產業優勢,大力發展集健康保健、養生康復與健康旅游為一體的健康產業。
突出發展吉林特色服務業。發揮長白山品牌和鮮明的東北地理氣候、民族民俗、科教文化等旅游、文化資源優勢,突出發展有吉林特色的服務業。吉林省在十二五規劃中特別提出把旅游業培育成新的支柱產業。
文化事業發展仍有很大空間,吉林省在十一五期間大力發展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演藝娛樂、動漫游戲、數字傳輸、網絡服務、文化博覽、休閑娛樂、藝術培訓、藝術品經營等10大重點產業,積極鼓勵具有東北、吉林特點的民族、民俗文化產業化經營,推動其走向市場。但是迄今為止,吉林省的電影制片廠仍然只有1個,電影院74個,群眾藝術館14 個,文化館63 ,群眾文化事業的從業人員只有3869個,公共圖書館僅65個,這些設施和從業人員對于豐富人們文化生活,提高人們文化修養,打造重要的文化名城遠遠不夠,就業空間非常大。
四、吉林省區域經濟發展與人力資源需求情況
目前吉林省第一產業的比例逐年降低,農業大部分實行的現代化作業,然而90后的農民作為第三代代的農村生產力對原生地的認同感正在減弱,城市化的進程將這一批人吸引到城市建設中。因此,吉林省的農業勞動力仍然是以低文化低技術的第二代農民為主體,一方面是不斷發展的農業機械化,另一方面是嚴重缺乏科學創新和技術革新的高水平農業技術人才。這是吉林省第一產業內部改革之窘境,人力資源的不足也限制了高科技農業的發展。
吉林省的第二產業發展極不平衡。工業產值最高的為汽車制造業,其次是化工加工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產值最低的是皮革、羽毛和制鞋業,紡織和文教、工美等輕工業產值也較低,反映了吉林省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省和重工業為主的省份。
第三產業是低耗能高產出的陽光行業,解決大量的剩余勞動力,為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提供優質的服務。吉林省在東北三省一區中除第二產業在2012年生產總值高于黑龍江外,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均低于相鄰地區,而與毗鄰的遼寧省相距更是甚遠,第三產業發展和人力需求空間很大。
【參考文獻】
[1]施世義.人力資源管理服務質量內涵探析[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 2001, (5) .
[2]睦依凡.論培養“教授”[J]。上海高教研究, 1996(4) .
[3]張建祥.努力使我校成為西北人才高地之一[N] . 陜西師大報, 2000- 04- 20.
[4]任彥申.鄧小平人才思想與高校師資隊伍建設[J].北京大學學報, 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