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定禎
【摘 要】鄉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村經濟,如何正確看待“三農”問題是關系到鄉財政的發展與規劃。本文首先在站在財政的角度分析農村經濟運行中的存在的問題,闡述其發展思路與應對策略。
【關鍵詞】財政視野;農村經濟;對策
鄉鎮財政是地方財政的基層單位,是鄉鎮政府根據國家賦予的職能,在鄉鎮范圍內參與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分配、再分配的主要形式。其預算外資金主要來源有:農牧業稅附加、城鎮公用事業附加、漁業建設附加、農林特產稅附加、其他附加和企業、事業單位上交的收入等。這其中涉及的主要是農村經濟問題。因此,本文重點談農村經濟問題和對策。
一、農村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一)農村和農業結構矛盾依然突出,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
表現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觀念是農戶走入市場,致富的障礙,部分農民延續過去計劃體制下的習慣,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資金項目上希望政府給予扶助,"等、靠、要"思想嚴重;二是種植結構單一,優質產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經濟作物面積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夠,農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三是林牧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比重不高,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緩慢,主導產業優勢沒有發揮,輻射帶動能力不強,這導致農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幅較慢。
(二)從財政視角看,農村經濟中的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
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制約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低,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現有的龍頭企業,大多數產品結構單一,深加工水平低,產業鏈不長,市場競爭能力弱?!捌髽I——基地——農戶”的利益關系聯結不緊密,從而使產業基地建設的標準化、規?;⒁幏痘降汀L貏e是畜牧產業,在畜禽產品深加工上一直沒有取得新的突破。
(三)農資漲價過快,幅度過高,延緩了農民致富進程
以尿素復合肥為例,近年上漲幅度分別為17%、14%,畝均化肥支出比上年增長11.5元,由于農資價格上漲,平均每畝增加投入19.87元,種糧投入的增加主要是因為農資價格的上漲,其中化肥價格的上漲對農民種糧收益影響最大。農民由于農資價格上漲負擔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農優惠政策打了折扣。
(四)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
多年來,農業科技、信息、標準化生產、防疫體系建設以及農產品檢測等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農村經濟體系十分脆弱,農民生產的盲目性未得到根本改變,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沖擊較大。
二、發展農村經濟對策
(一)抓各項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
一是堅持落實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相關政策,貫徹落實好生豬、烤煙、蠶桑、蔬菜、獼猴桃及花椒等產業的發展政策。二是高度重視糧食生產,繼續落實好種糧直補等惠農措施,認真研究、全面推廣糧經套作,穩定糧食生產。三是抓住當前春耕農忙季節,加強小春田間管理,及時掌握小春生產情況,強化大春備耕工作,加大資金投入,強化責任管理,加強農業技術推廣等服務工作。
(二)加強農村經濟運行監管調控
一是穩定農資價格。加大農資價格監管力度,對批發零售各個環節進行調查監控,核定并公示農資銷售價格。嘗試建立農資直銷網絡,聯系化肥生產經營企業實行產供銷一體化服務,將化肥營銷網絡延伸到鄉村,降低農資流通成本,直接讓農民受益。二是加強農資市場管理,特別是在春耕、夏播期間,加強各有關職能部門的配合,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缺斤短兩、哄抬價格等坑農行為,切實維護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三是強化物價監管調控,由物價、工商、公安、鎮鄉政府等組成監管調控工作組,準確把握農村市場商品價格,杜絕哄抬物價的行為,適時監管農資價格走勢。
(三)引導農村土地流轉,促進適度規模經營
土地流轉是實現農業產業化、規?;闹匾疤?,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思路,培育當地土地流轉市場,要切實加大宣傳力度,明確管理機構,培育流轉市場,規范流轉行為,督促鄉鎮落實好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將引導土地流轉真正提上工作日程,充分發揮村集體在土地流轉中的主要作用,引導農民開展土地流轉,促進土地向有資金、懂技術、會經營的群體集中,實現農業產業化和規?;?/p>
(四)積極推進農業產業信息化建設
優化資源的配置,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實現資源高效配置。結合農村實際,在有條件的地方,逐步建立農村計算機網絡。通過計算機網絡把農業科研成果、農業生產技術、農產品供求信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政策傳遞給農業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以指導農業生產經營、農產品流通和消費。要充分重視農村的基礎教育和農民的技術培訓,從文化程度和經營技能上切實提高農民的素質,提高農民的信息意識和利用農業信息網絡的能力,以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技術水平,減少農民生產經營的盲目性。
(五)優化就業結構,拓寬增收空間
向種養業深層次開發,增加農民收入。鼓勵農民發展養殖業和進一步提高特種作物的效益,使農民不僅在種、養等生產環節上增加收入,而且在農產品的加工、銷售、流通等經營環節上創造收入。鼓勵剩余勞動力向外地轉移就業,提高勞動力素質,制定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總體規劃,建立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體系,結合市場需求,開展特色和對口培訓,為農民外出就業提供引導性的市場信息。
綜上所述,要發展新農村經濟,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我們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落實涉農優惠政策,保障農民合法權益,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加快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統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途徑,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發展農村經濟的必由之路,我們要按照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原則,促進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為提前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張蘭: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分析[J].科技經濟市場,2013(11).
[2]楊姍:農村合作社問題——發展農村經濟的探索與建議[J].商業時代,2014(02).
[3]萬全南: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途徑[J].致富時代,2014(12).
[4]申端鋒 劉國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評述[N].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