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雅輝
【摘 要】當下,我國廣大的農民參與政治的水平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下的民主的要求相差甚遠,這表現在諸多方面:農民對于政治的認知能力不高、農民的參與性不高、政治整體的參與也不是很好等。對于農民參與政治形成阻礙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生產和生活相對比較落后、政治制度不完善、農民的傳統觀念已經根深蒂固、接受的教育相對比較落后。因此,想要提高農民參與政治的積極性,就必須要提高農民的主人翁精神,讓農民有一種強烈的公民意識。
【關鍵詞】農民;參與政治;優化
公民意識“政治參與是現代社會民主制度賴以存在的基礎,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農民是我國民主社會建設的主要力量,他們的參與的積極性不僅僅對民主的進程產生影響,也會給整個社會形成不容小覷的影響。這篇文章就是研究農民參與政治的諸多問題,包括他們參與的目的、方式、影響因素等,為更好地建設民主政治,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做一點貢獻。
一、阻礙農民參與政治的因素當下,我國農民對于經濟的做出的貢獻確實不小,然而,他們參與政治的積極性卻不高,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因素
生產和生活相對落后這些年以來,我國農村的建設已經實現了很多的突破,農村的經濟發展得很迅速,然而,由于諸多原因,并沒有從根本上把農村經濟落后的局面扭轉,這就導致很多農民沒有閑情逸致去關心政治生活,更多地關心的是物質生活是否能夠得到保障。而且,即使是農民參與到了政治生活當中,他們也是以維護自己的利益為主,他們把這種參與權當做了一種維權的工具,而并非真正地關心政治生活。除此,農村的經濟發展還存在很多不足,比如產業鏈單一、市場太窄等,這就使農民根本無法相信那些民主法制、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下的空口號。再者,我國的經濟的生產方式是以小農經濟為主,這種生產方式是相當被動的,它具有“靠天吃飯”的特點,這就導致了農民缺乏人格主題性,反而依賴性越來越強,由此,表現在政治生活中,也是不會有太大的主動性。
(二)政治因素
政治制度不健全、法制法規不完善、執行力不足為了更好地實現我國的民主建設,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制度體系,完善了政治制度,這對于農民參與政治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實際實踐中還是存在像選舉制度不完善等很多的不足。而且我國的相關法律只是強調“村民委員會”,并沒有真正地關注農民,也沒有對農民是否參與政治生活作出明確的規定,完全是一種形同虛設的空架子,對農民起不到一丁點作用,所以,在農村,根本一點效果都沒有,這不僅僅不利于提高農民參與政治生活的積極性,反而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除此之外,我國目前無論是制度執行力還是監督力度都不夠,這就導致許多的村干部都不是通過村民選舉上任的,只是因為家族勢力強大或者上級領導有能力就直接上任了,這些人當上村干部就如順水推舟一般,致使他們的公仆意識薄弱,沒有責任心,不會管理,而他們腦子里根深蒂固的官僚主義、家族主義卻很濃重,所以對于這樣的村干部,村民很容易就會對其產生抵觸情緒,在這樣的村干部的領導下,村民參與政治的積極性自然不會很高。
(三)文化因素
傳統觀念和現代意識相矛盾一個人形成一種文化基因是需要很長的時間的,而這種基因一旦形成,就很難再改變。在我國傳統的文化國度里,農民的地位很低很低,他們一直是生活在一種專制統治之下,把所有的個性都磨滅干凈,把所有的棱角都磨平,永遠處于一種及其被動的局面,對于各種命令,各種制度只有順從。而且,農村的開放程度相對較低,很多農民的那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還在深深地影響著他們,他們依然認為官權至上,而且他們的等級觀念依舊很強烈,他們以家族作為中心的傳統農村的觀念還在侵蝕著他們,這種觀念很不利于主人翁意識的建立,這就使得村民參與政治過程中喪失了主體人格。
二、讓村民參與政治的策略提高農民參與政治生活的積極性,讓農民深入到政治生活當中去,不僅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也是加強基層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礎
(一)大力發展農村的市場經濟,提高農民參政的主體意識
我們所說的主題意識指的是讓農民能夠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并且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有了主題意識,才能夠發揮主體的能動性。因為我國傳統經濟非常封閉,而且農業經濟也非常被動,這就導致了大多數的農民在參與政治的過程中表現出了很大的依附性;而現代的市場經濟與傳統的市場經濟截然不同,它不但開放,而且平等,這種特點必然會生成政治主體的自主意識。所以,我們必須大力發展農村的市場經濟,排除傳統的觀念,使農民把現代的農村市場經濟理念灌入腦海,讓村民有明確的市場經濟意識,這樣,才能夠提高他們的參政意識。
(二)大力發展農村的基礎教育,讓農民具有公民意識
大力發展農村的基礎教育,培養農民的法制意識、民主意識、公民意識等,克服狹隘的小農思想,讓農民樂意參加政治生活和活動,讓農民具有一種參與政治的意識。第一,我們必須加大對農村教育的資金投入,完備農村的各種教育設施,改善農村的教育條件。第二,在學生上中小學的時候,就要對孩子進行公民知識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具備權利、義務的認識,具有公平正義的品質;而且,在對孩子們進行公民知識教育時,還要教會他們做到信任、尊重和包容等。第三,如果農村的基礎設施條件還不錯,可以借助這些設施宣傳公民知識,對農民就行教育,這樣潛移默化地就對公民產生了影響,也可以提高農民的參政水平。
(三)完善基層民主政治制度,使村民參政的政治生態得以優化
第一,要突破傳統的法律上注重“村民委員會”的桎梏,形成一種與現代化相符的合理邏輯,關注“村民”,而不是“村民委員會”。第二,村民委員會制度和選舉制度都要不斷地進行完善。不僅要提高差額選舉制度的水平,使其更具有真實性,使村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候選人,更好地行使自己的選舉權,不再受家族勢力和上級領導干預;還要完善和落實選舉監督制度和干部罷免制度,這樣可以是村民對于政治的信任度大大增強;除此之外,把“鄉政”對“村治”的職責權限要劃分清楚,真正地把權利交還給村民,讓村民真正地行使權利,調動他們參政的積極性。第三,要完善民主決策和基層民主監督制度,像要不斷地對各種決策和制度進行創新并且落實到實處。包括村民民主決策制度、財務公開制度、村務定期匯報制度等。不僅選舉要民主,監督也要實現民主。第四,鼓勵村民實現自治轉型,不單單要做到行政自治,我們要把這種自治推向農村社區。鼓勵農村建立“村民議事會”,把農村的治理框架建立起來,而且還要建立健全各種機制,優化各層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林藝,任中平.村民政治參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四川南充市小龍鎮村民政治參與的現狀調查與思考[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 .
[2]葉媛秀,古小明.政治社會學視野中的村民素養與村民政治參與關系略論[J].求實,2009(11).
[3]孫玉娟.農民非制度化政治參與的成本分析和理性思考[J].科學社會主義,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