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輝
【摘 要】社區矯正是假釋罪犯重新回歸社會的一個重要環節,矯正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育改造工作的成敗。本文以假釋罪犯的社區矯正應用問題為切入點,具體分析在社區矯正過程中應逐步完善的各項制度和措施,尤其是對假釋犯在社區矯正過程中的人格調查和風險評估等教育假釋罪犯的舉措方面進行研究,對假釋罪犯社區矯正制度的完善提出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假釋;社區矯正;人格調查;風險評估
一、引言
社區矯正作為一種新的措施,其完善的前提和基礎是刑罰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因而如沒有假釋制度的完善,社區矯正發展再成熟,亦不能很好發揮其促進犯罪人再社會化的積極作用[1]。我國如要對其進行完善必須從假釋制度的完善入手,最終以達到假釋罪犯社區矯正制度的完善。本文從如何建立假釋服刑人員的人格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完善社區矯正機構及工作人員隊伍建設等方面深入分析我國假釋罪犯社區矯正制度的改革。
二、我國假釋罪犯在社區矯正中存在的問題
假釋制度在我國長期低效率運行,制度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已給中國行刑實踐帶來了負面效應。作為罪犯回歸社會的主要措施之一,假釋罪犯的社區矯正在世界各國應用廣泛并取得了良好的行刑效果。但是從中國的實踐來看,我國的假釋制度以及假釋罪犯的社區矯正制度的發展較為緩慢,存在著諸如矯正項目單一,監管不到位,假釋犯的權利和義務缺乏,缺少對假釋犯的援助等等問題。假釋罪犯在社區矯正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立法的滯后,主要表現在實體方面和程序方面的不適應;檢察機關的檢察監督不到位;組織機構的不健全,缺乏正規、專門的社區矯正執行機構和工作人員等。
(一)假釋考驗期內的監督條件不具體,法律規定不完善
我國《刑法》規定了被宣告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期間應當遵守的內容,但由于沒有規定細化的條件和操作程序,在實踐中假釋罪犯一直處于失控的狀態,因此,法律規定缺乏更進一步讓假釋犯受一些懲罰性義務的要求并且缺乏一些個性化的特定要求。
(二)缺乏對假釋罪犯在社區矯正中的輔導援助條款
對假釋犯進行輔導援助,在他們進行社區矯正的過程中有著特殊的意義。許多假釋犯由于在出獄初期居無定所、而又沒有生活來源,但是又得不到必要的生活援助,重新走上犯罪道路。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對假釋罪犯的輔導援助方面的工作尚不盡如人意,如一些地方不重視這方面的工作,一些地方由于物力、財力的限制無法進行這方面的工作。
(三)檢察機關的檢察監督不到位
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行使國家的檢察權。社區矯正作為一項刑罰執行活動,依法應該受人民檢察院的監督。長期以來,我國檢察機關一直存在著注重偵查、起訴和審判階段而相對忽視執行過程中的檢察監督,使得刑罰執行成為我國法律監督工作中的薄弱環節。特別是檢察系統長期以來存在的部門輕重之分,以及監所監察的人員結構中總體上也存在年齡偏大、學歷偏低、能力偏差的問題,均導致其不能很好地適應現有的檢察監督工作。這種狀況,對有效地適用假釋以及假釋罪犯的社區矯正監督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四)社區矯正機構建設不完善,工作人員專業性不高
社區矯正實行試點工作以來,大部分試點省市都存在著矯正機構建設不完善,工作人員專業性和素質不高的問題。社區矯正工作人員隊伍的建設一直未取得很好的發展,普遍面臨著人員少、兼職多、隊伍不穩定和人員素質不高的問題,影響了社區矯正工作的正常開展。
三、建立假釋罪犯的人格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
(一)假釋前對罪犯的人格調查制度
人格調查制度的理論研究基礎是刑罰個別化原則。假釋前犯罪人格調查制度與西方的判決前人格調查制度相類似。在西方國家,判決前的人格調査制度比較普遍適用。它是指由專門機構對犯罪人的個人情況、犯罪背景、一貫表現等進行調查,并對其人身危險性進行評估,然后將調查和評估的報告提交法院,供法院在量刑時參考。假釋前的人格調查與判決前的人格調査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只是調查的時間不同而已。在我國的假釋提請程序目前主要是由監獄提供罪犯在監獄內的行為表現和確定其確有悔改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判斷材料[2],而如增加假釋前調查,其內容會更加全面具體。通過假釋前人格調查制度,為假釋的適用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依據,有利于加強監獄與社區矯正機構之間的聯系,為假釋人員進入社區矯正創造了良好的基礎。
(二)風險評估制度研究
我國的風險評估工作隨著社區矯正工作的全面展開,也在進行積極地探索。風險評估制度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3]:
1.服刑人員的基本情況,包括犯罪的主觀方面、原判刑期、初次犯罪時的年齡、現在年齡、過去的刑罰處罰記錄、受教育程度、個人成長經歷。
2.服刑人員在開始社區矯正時的初次測評,包括:法律意識及法制觀念、是否有吸毒史、是否酗酒、過去半年的工作情況、居住情況、家庭接納情況、謀生情況、表現出來的個性、對社會的評價。
3.在進行社區矯正期間增加的內容,包括對生活前景的態度、對個人經濟狀況的態度、對社區矯正的態度、遵守社區矯正規章制度狀況、適應社會生活的程度的情況。風險評估后,矯正工作者可以根據評估結果對服刑人員采取不同程度的監督管理措施。根據假釋罪犯的危險程度的差異,釆取有區別的監督考察和管理,更利于社區的安全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四、完善社區矯正機構及其工作人員隊伍的建設
(一)完善社區矯正機構的建設
在我國,各地司法行政機關設立了社區矯正工作辦公室,負責指導、監督有關社區矯正工作。司法行政機關在假釋罪犯的社區矯正中應具有如下職責:
1.負責組織有關單位、社區基層組織和人員開展社區矯正工作。
2.組織對社區假釋罪犯的教育改造和幫助工作,承擔社區矯正日常管理活動。
3.領導與監督獄政管理部門依法準確適用假釋,及時接受獄政管理部門發出的有關假釋罪犯的法律文書及有關材料,辦理交接手續。
4.應當建立例會、請示、報告、培訓、信息報送、統計及內部監督等制度,保障假釋罪犯社區矯正工作的規范進行。
5.負責對假釋罪犯進行行刑監督、教育矯正和輔導援助,以提高矯正質量。利用社會資源,吸納和發揮社區力量參與社區矯正管理及矯正工作,是社區矯正最基本的特征和優勢。通過不斷完善社區矯正機構,從而更好地對矯正對象進行管理、矯正和幫助,以提高矯正質量。
(二)社區矯正工作人員隊伍的建設
根據國際社會的實踐和社區矯正工作的特點,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可以分為兩類:
1.社區矯正執法人員,在我國是指司法行政機關負責社區矯正執法的人員,主要承擔管理職能、懲罰職能、改造職能、幫助職能和保護職能;
2.社區矯正輔助人員,是指協助社區矯正執法人員開展工作的人,包括專業人員和志愿者[4]。
社區矯正是一項刑罰執行工作,法律性、政策性要求很高,矯正工作者執法水平直接關系到改造質量,甚至是社會形象和矯正事業的成敗[5]。因此,必須通過加強教育培訓、吸收優秀人才等措施,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質和專業素質、掌握社會工作方法的社區矯正工作人員隊伍,以適應不斷發展中的社區矯正工作。
五、完善假釋罪犯社區矯正的檢察監督機制
社區矯正作為一項刑罰執行活動,依法應該受人民檢察院的監督。為切實有效地提高我國社區矯正工作的水平,必須加強檢察機關對于假釋罪犯社區矯正的監督工作和制度保障。在社區矯正工作中,對于假釋罪犯的法律監督應側重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對假釋適用的監督;二是加強對交付執行的監督;三是加強對假釋執行變更的監督;四是加強對假釋執行終止的監督;五是加強對假釋罪犯矯正措施的監督。在社區矯正過程中,檢察機關的監督就是監督執行機關對社區服刑人員的管理、考察、教育矯治和服務工作,同時,通過對執法部門不法行為的監督,切實保障社區服刑人員的合法權益。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社區矯正集刑罰目的綜合論和教育理論于一身,將罪犯置于社區進行行刑監督、教育改造和幫助服務,具有非監禁性、社會參與性、人文關懷性的特點,更有利于罪犯再社會化,有利于提高改造質量,使罪犯重新回歸社會。這也是我國目前大力倡導假釋罪犯社區矯正的主要原因。社區矯正是我國進行民主法治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政治文明高度發展的體現。提高我國的假釋適用率,對假釋罪犯進行社區矯正,能極大提高改造效果,預防和減少犯罪。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制度,社區矯正也一樣。本文對我國假釋罪犯的社區矯正問題與對策進行研究,以期完善我國假釋罪犯的社區矯正工作,使其更加制度化和合理化。
【參考文獻】
[1]柳忠衛.假釋制度比較研究[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2]劉強.社區矯正組織管理模式比較研究[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3]管仁亮,王璐.社區矯正制度探析[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S1).
[4]高銘暄.社區矯正寫入刑法的重大意義[J].中國司法,2011(03).
[5]武玉紅.對我國社區矯正管理模式的檢討[J].山東社會科學,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