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媛媛
【摘 要】列寧的妥協思想是在蘇俄面臨嚴峻的國內外形式,經歷了不同時段的實踐歷程的情況下提出的。列寧給妥協下了一個定義:“為了同別的政黨達成協議而在某些要求上讓步,放棄一部分自己的要求,這在政治上稱為妥協。”列寧又區分了兩種不同意義的妥協,一種是為客觀條件所迫而做出的正當的合理的妥協:另一種是叛徒的妥協。列寧“妥協”思想的態度是妥協不能傷害黨和國家的根本利益,妥協是有限度和條件的。
【關鍵詞】列寧;妥協思想;妥協思想的態度
妥協,是政治斗爭中的一個重要策略。列寧在領導俄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時時處處體現著必要的妥協的思想。他提出要妥協,是為了更好的鞏固新生的政權,是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和力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但是列寧主張的妥協不是無條件和無分寸的隨便妥協,他的主張的妥協是有原則、有分寸的,是為了以退為進,占據主動。鞏固蘇維埃政權、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是列寧及其領導的俄共(布)做出妥協的最高價值取向。
一、列寧妥協思想的提出
(一)列寧妥協思想提出的歷史背景
十月革命勝利后,蘇俄經歷了鞏固政權的時期和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這段歷史時期,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面臨著嚴峻的國際和國內形勢。正如列寧所說:“是一個被他們所進行的掠奪的、罪惡的、非常痛苦的戰爭弄得完全破產的國家,是一個被俄國和外國的帝國主義者劫掠一空的國家。” [1]這些內外勾結的敵對勢力對蘇維埃政權進行猛烈的攻擊,他們不僅在前線野蠻殺害紅軍戰士和人民群眾,而且在后方還策劃暗殺等活動。以上種種表現都表明,俄共(布)執政之初的國內外形勢非常嚴峻。
(二)列寧妥協思想提出的歷程
1874年,恩格斯在《公社的布朗基派流亡者的綱領》中提到“不在中間站停留,不作妥協”這種極左的說法,他主張原則和靈活的統一。由此,列寧吸收了恩格斯的這種觀點,并在以后的實踐活動中不斷地深化了恩格斯的觀點。這為以后列寧“妥協”思想的提出提供了理論經驗。1918年3月3日蘇維埃俄國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同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土耳其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這個合約使蘇維埃俄國受到割地賠款的巨大損失,但卻是當時剛建立的蘇維埃政權為了擺脫帝國主義戰爭,集中力量鞏固十月革命取得的勝利而實行的一種革命的妥協。列寧認為:“必須善于估計力量的對比,不要在社會主義力量還薄弱,作戰時機顯然不利于社會主義的時候同帝國主義者作戰,便于他們反對社會主義,不要以此幫助帝國主義者。” [2]列寧在1920年《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對他的妥協思想進行了更多的闡述,妥協應該是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做出的。
二、列寧妥協思想的內涵
(一)妥協的含義
列寧在《論妥協》中,對妥協下了一個定義:“為了同別的政黨達成協議而在某些要求上讓步,放棄一部分自己的要求,這在政治上稱為妥協。”列寧認為:“真正革命的政黨的職責不是宣布不可能絕對不妥協,而是要通過各種妥協(如果妥協不可避免)始終忠于自己的原則,自己的階級,自己的革命任務,忠于準備革命和教育人民群眾走向革命勝利的事業。” [3]
(二)兩種性質的妥協
列寧說:“一切都要看達成的都是什么協議,是在什么情況下達成的。在這一點上,也僅僅在這一點上,才可以而且應當去尋找從無產階級革命的觀點看來是正當的協議和從同樣觀點看來是叛賣的、變節的協議之間的相互區別。” [4]
1.為客觀條件所迫而作出的正當的合理的妥協
列寧強調要區分妥協的不同性質的首要用意就是共產黨人不能不顧客觀形勢和具體情況,不論什么妥協都一概加以反對。共產黨人除了進攻之外,還要學會正確地退卻,要善于根據實際情況,與各種力量實行必要的妥協。列寧主張在必要的時候要善于妥協并且指出妥協不是退讓,是以退為進,是為了更好的占據主動地位。他說:“由于所處的情況,有時甚至連最革命的階級的最革命的政黨也不得不妥協,問題在于要善于通過一切妥協來保持、鞏固、鍛煉、發展工人階級及其有組織的先鋒隊即共產黨的革命策略、革命組織、革命意識、決心和素養。”[5]可以看出,列寧所主張的妥協是為了更好的鞏固政權,是在沒有別的辦法的情況下作出的使蘇維埃俄國的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2.叛賣性的妥協
列寧指出:“機會主義者就是貪圖暫時得到的利益從而犧牲根本的利益。如果要在理論上給機會主義一個明確的說法,這就是它的主要內容。”[6] “他們貪圖私利(工賊也實行‘妥協!),怯懦畏縮,甘愿向資本家討好,屈從于資本家的威脅、利誘、勸說,捧場(這種叛徒的妥協,在英國工人運動史上,英國工聯領袖作得特別多,然而所有國家的幾乎所有的工人都見到過這種或那種形式的類似現象,卻把原因推給客觀。” [7]
三、列寧妥協思想的態度
(一)妥協不能傷害黨和國家的根本利益
列寧不但十分重視妥協的原則和注意區分不同性質的妥協,他還反復強調不能傷害黨和國家的根本利益。在《新的時代和新形式的舊錯誤》一文中,列寧明確地指出了俄共(布)和蘇維埃國家在進行妥協和讓步時所應堅持的原則和遵守的底線。他指出:“我們要把任務定得切實一些;我們要多作一些讓步,當然是以無產階級在保持統治階級地位的條件下可以作的讓步為限。”[8]列寧在提出要同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對外貿易以改善蘇維埃政權國際生存環境的同時也注意到在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交往的過程中一定要有風險意識,保持高度警惕,維護自己國家的主權獨立和經濟安全。
(二)妥協是有限度和條件的
列寧關于妥協和讓步是有限度和條件的思想可以從很多方面體現出來。比如,為了利用文明資本家恢復、發展蘇俄經濟,列寧提出要對文明資本家實行讓步,措施之一就是恢復資本家的領導地位。當時很多人不理解,認為這樣做有可能導致資本主義復辟。列寧這些論述無疑是向人們表明,給資本家領導地位并不意味著資本家就可以為所欲為,而是這些在生產中被賦予領導地位的資本家要時刻受蘇維埃國家政權的領導和監督。再比如,在租讓問題上,針對一些人害怕會導致資本主義的復辟,列寧說到:“我們說的是租讓,同時每一個租讓合同都受到一定期限、一定協議的限制,并且有種種經過周密考慮的保證條件,這些保證條件在哪這次代表大會上和以后各種會議上我們還要不止一次地和你們共同考慮和討論,所以這些臨時性的合同并不等于出賣。”[9]
通過以上諸多論述可以看出,列寧實行必要的妥協政策是非常注意分寸和限度的,它的最高的原則和指導思想就是不傷害黨和國家的根本利益,所有的妥協都必須在這一指導思想之下來實行。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36.
[2]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4.
[3]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6.
[4]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0.
[5]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19.
[6]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19.
[7]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4-501.
[8]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32.
[9]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