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瀟君 楊曉慧
摘 要:價值觀教育是美國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幼兒園至高中(K-12)階段,美國以社會科作為價值觀教育的課程載體。作為統領社會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社會科課程標準規定了價值觀教育的任務和目標。文章對美國社會科課程國家標準的價值目標進行深入解讀,力圖把握其價值觀教育的內涵和本質,為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中小學課程目標體系提供啟示和借鑒。
關鍵詞:美國; 社會科; 課程標準; 價值目標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5)01-0026-04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在中小學階段開設社會科課程(social studies)的國家。社會科課程誕生前,美國的價值觀教育主要通過宗教教育和歷史教育進行。19世紀末20世紀初,大量移民的涌入導致公立學校不斷擴張,為了使這些移民盡快完成“美國化”,整合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社會科課程應運而生,至今已歷經百年發展。社會科課程從創立之初,就以傳播價值觀念、培養積極公民為核心目標。這一目標明確體現在課程標準之中,統領教材設計和教學活動的開展。對美國社會科課程國家標準進行研究,可以全面了解美國價值觀教育的課程載體,從本質上把握其傳播的主流意識形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背景下我國中小學相關課程目標體系的構建提供啟示和借鑒。
一、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的發展與特征
20世紀80、90年代,為提高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美國教育界開展了大規模制定課程標準的改革運動,“國家教育標準與改革委員會”等機構相繼成立,中小學各門基礎課程紛紛開始制定國家與州級課程標準,社會科課程亦是如此。
1.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的誕生
1994年,全美社會科委員會(NCSS)推出的《追求卓越:社會科課程標準》(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 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是美國課程史上第一個社會科課程全國標準,被30多個州采用和推廣,對美國乃至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它明確闡釋了社會科課程的內涵,以十大“主題軸”形式構建了社會科課程的框架,通過“主題軸”將知識、能力、價值觀進行整合,貫穿于學校教育的低級、中級和高級階段。在價值觀方面,立足于“基本權利”和“基本自由”,注重倫理道德、民主觀念、社會價值觀、多元文化觀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強調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和美國所倡導的傳統價值觀。進入21世紀,布什總統簽署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法案特別強調學生的讀寫能力和科學素養,社會科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和忽視,沒有被列入需要高度關注的考試科目,這給社會科教育帶來了巨大沖擊和嚴峻挑戰。為迎接這一挑戰,適應新的教育法規,美國社會科教育者也不斷尋求改革,重新審查和修訂社會科課程標準。2008年,NCSS對上述課程標準進行了修訂和完善,使之內涵更為豐富,表述更為具體。與此同時,在教育分權體制下,美國各州也制定了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地方性社會科課程標準。
2.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的最新發展
隨著美國首部統一的學科國家標準——《共同核心課程標準》(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的出臺,主張提升社會科在K-12課程中地位的呼聲愈發高漲。歷經三年籌備,2013年11月,NCSS頒布《大學、職業和公民生活框架--社會科課程國家標準》(The College, Career and Civic Life Framework for Social Studies State Standards: Guidance for Enhancing the Rigor of K-12 Civics, Economics, Geography, and History)(以下簡稱為《C3框架》),這是對社會科課程標準的最新修訂,旨在進一步解決社會科在中小學課程體系中被邊緣化問題,呼吁少數族裔和弱勢群體平等接受社會科教育,加強社會科學習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鼓勵學生積極進行公民參與,為升學、就業以及未來的公民生活做準備。《C3框架》以“探究穹”(Inquiry Arc)統領整個課程標準的設計,整合四個維度的內容,即形成問題和探究,學習掌握學科知識,運用證據評估原始資料,溝通合作并進行公民行動。目前,該標準在美國多州得到廣泛推行,與之配套的相關標準和文件也陸續出臺。
3.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的特征
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歷經多次制定和修改,總體呈現如下特征:第一,系統性和銜接性。橫向上,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是由國家標準和地方(州)標準構成的統一整體,由非政府機構或行會組織負責制定,是指導性的、學術性的標準,而非行政性和強制性的。縱向上,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構建了知識、技能、品性三位一體的目標體系,基本內容和價值目標貫穿并銜接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階段,遵循青少年的認知發展規律。第二,靈活性和開放性。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設定的教育內容是概念層面的內容,并非提供具體教學內容的課程大綱。州、學區、學校、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教材、教學內容、教學策略。社會科標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靜態標準,社會科委員會根據專家、一線教師的反饋,定期對其進行修改和完善;第三,價值取向性。美國社會科教育的目標和任務是培養民主政治下積極參與的公民,將主流政治思想內化為學生認知、情感、態度和信仰。社會科課程標準作為學習目標和內容的文本說明,充分體現了美國的國家意志以及試圖傳播的價值觀念,具有意識形態性和價值取向性。
二、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的價值目標
社會科課程作為價值觀教育的載體,其傳遞的價值目標會隨著美國社會的發展變遷產生相應的變化。基于對美國當前社會背景的總體把握以及對《C3框架》的全面分析,將社會科課程標準中體現的價值目 標歸納如下:
1.宏觀價值目標
《C3框架》的前言部分明確指出,盡管公民教育的倡導者來自不同的政治派別,培養有知識、會思考和積極行動的公民是得到普遍認同的社會科教育目標,這也成為引領社會科教育的宏觀價值目標。
“有知識”是知識層面的目標,即學習學科知識,滿足進行公民參與的知識需求;“會思考”強調公民智力技能和參與技能,包括問題意識、批判性思維、證據運用、溝通技巧、問題解決、合作能力等。《C3框架》以“探究穹”統領整個社會科標準,重在將探究這一方式運用到社會科學習的各個維度和階段,培養學生提出問題、深度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等成為合格公民所必備的基本技能。正如杜威所說,“只有當一個人親身考慮問題的種種條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時,才算真正在思維”;“積極行動”是建立在知識和技能基礎上形成的態度和行為傾向,是情感層面的教育目標。學生建立及信奉某種價值評價,連續將價值加以內化,形成穩定的性格特征并長期地指引其行動。《C3框架》特別強調“積極行動”的重要意義,將“采取理性行動”(take informed action)作為最后一個維度的內容,也是最為顯著和最具創新性的內容,鼓勵和引導學生將前三個維度的內容轉化為實際應用。它呼應了公民教育領域的一種新趨勢:“引導-體驗”式公民教育(guided-experiential civic education)或“公民行動模式”(Action Civics)。在此教育模式下,學生聚焦所關心的具體問題,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計劃并采取實際行動。研究表明,這種突出實踐的公民教育模式能夠顯著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政治效能感,提升參與公民生活的期望和公民責任感。
《C3框架》以培養有知識、會思考、積極行動的公民為宏觀價值目標,一方面以教育目標的分類和公民教育理論的最新發展為理論基礎,體現了標準制定的科學性;另一方面也契合社會科教育的任務和宗旨,保證標準實施的有效性。
2.層級價值目標
《C3框架》標題中3個C分別代表大學(college)、職業(career)與公民生活(civic life),從大學、職業、公民生活三個層次設定價值目標,為學生“后高中”(postsecondary)時代做準備。值得關注的是,在美國全國上下普遍重視學生學業成績的趨勢下,該標準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將為公民生活做準備增添到課程標準之中,強調社會科教育承載的公民教育責任。
《C3框架》每個維度都包含與《共同核心課程標準》相結合的建議和策略。《共同核心課程標準》定義了美國K-12階段所有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的升學、就業做準備。而《C3框架》作為社會科課程的國家標準,明確了社會科課程的學科框架和知識體系,與《共同核心課程標準》的目標相契合,為大學階段做學術知識積淀,為工作領域做職業技能儲備。在此基礎上,《C3框架》超越了《共同核心課程標準》對學生讀寫能力的強調,突出實踐的重要意義,鼓勵和支持學生積極參與公民生活,從親身實踐做一個好公民中來學習公民學及社會科其他分支學科。這與社會科教育的本質和任務是相一致的。社會科教育的關鍵環節就是體驗,讓學生進行集體的公民實踐并形成一種行為習慣。體驗式社會科教育可以體現為多種形式,包括:學校和班級通過協商做出決策;成立、領導、維持學生組織;進行社區研究;創建學生報紙、雜志和媒體;進行公眾展示活動,聯系新聞媒體;參加改變政治或公眾輿論的活動等。特別指出的是,學者Meira Levinson認為,那些主要招收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學校很少為學生提供這種體驗和行動的機會,這加劇了美國歷史上享有特權的學生與被邊緣化的學生之間的公民賦權差距(civic empowerment gap)。教育公平不單需要學生擁有平等的升學、就業機會,還需要平等擁有作為公民應享有的機會和權利,這是民主教育的前提條件。因而,社會科教育需要考慮第三個C——為公民生活做準備的教育。而且,公民教育與學生的學業成績并不是彼此競爭、此消彼長,而是相互促進、相生相長。研究表明,通過諸如爭議問題討論、模擬司法程序(如聽證、審訊),以及服務學習等積極的學習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公民能力及素養。
《C3框架》從大學、職業、公民生活三個角度構建價值目標,是對宏觀價值目標的進一步層次化,使價值目標涵蓋學生成長的各個方面與各個階段,體現了價值目標的階段性、連續性、遞進性。
3.具體價值目標
《C3框架》聚焦社會科教育中的四門核心學科——公民科、經濟、地理、歷史,主要傳遞和滲透如下具體的價值目標:
(1)政治價值目標 美國學校的價值觀教育與公民教育相結合,主要通過公民科使學生接受和認同美國的主流政治意識和政治價值觀,向學生介紹美國的政治制度、聯邦及地方政府的組織結構、社會制度中反映的基本原則和社會契約,其他國家的制度及實踐等。其中,特別崇尚憲法的崇高地位,使學生了解各種法律、法規、程序和政策,合法性權威以及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之間的制約和平衡,協商民主等。
(2)道德價值目標 道德教育是美國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社會科作為學校道德教育的課程載體,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教授和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價值觀念和美國精神,如“誠實、守信、勇氣、意志、合作、平等、自主、正義、對個人權利的尊重”等,使學生首先成為一個“道德人”。同時,社會科強調培養學生的公民美德,包括愛國主義、審慎、雄辯、果敢等公共精神,鼓勵學生將這些道德和原則運用到真實的公民參與中,并進行深入反思,以此塑造人的政治屬性和社會屬性。
(3)文化價值目標 基于美國移民國家的特征及政治、經濟全球化的背景,社會科教育強調學生正確認識美國社會的多樣性,理解多元文化,通過合作以維護和繼承美國民主價值和原則,樹立全球意識。《C3框架》在對經濟、地理學科的價值目標闡述中,要求學生“充分認識人類和自然系統的全球互聯,能夠理解和欣賞自己的生存之地,對地球上環境和文化多樣性充滿好奇,理解全球經濟市場的相互作用,通過世界各國、各民族人民及經濟組織共同合作和努力來解決全球性問題”。
《C3框架》提及的四門學科并不是社會科的全部組成學科,有關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行為與社會科學也包含在社會科教育之列,這些學科的全國行業學會亦制定出相應的政策文件,作為《C3框架》的擴展與補充,與四門核心學科相結合,為學生的大學、職業和公民生活做準備。
三、啟示與借鑒
美國社會科課程是K-12階段價值觀教育的課程載體,社會科課程標準是美國主流價值觀和教育思想的文本體現,也是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課程評估的重要依據,對其價值目標進行系統和深入研究,能夠為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背景下中小學相關課程的目標體系構建提供啟示和借鑒:
1.用社會科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課程標準目標體系建構
通過對美國社會科國家標準《C3框架》宏觀價值目標和層級價值目標的分析,可以發現,美國的學校教育并非遵守自身一度標榜的價值中立原則,而是十分重視課程標準中的價值目標維度,將主流價值觀教育貫穿到學生的整個學業生涯,并考慮未來職業和公民生活的需要,體現了階段性和連續性的統一。目前,在全社會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背景下,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我國中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課承載著價值觀教育的目的,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課程標準的設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維度及學科內容標準維度,指導教科書的編寫和引領教學活動,是修訂新課程標準的首要原則,同時也為學校價值觀教育提供科學的思想引領和持久的精神動力。
2.以學科、學段整合方式滲透和強化社會價值目標
《C3框架》主張將社會科的教學目標與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在數學、英文、自然等各類學校科目中同時滲透價值觀教育。同時,社會科各分支學科之間相互聯系,共同傳遞某一知識和價值目標,這便于強化學生對知識及價值觀念的接受,以及對問題進行綜合理解和整體把握。目前,我國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課也應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銜接,積極倡導“學科德育”。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依賴于單一學科——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所有學科和教師都應當承擔起價值觀教育的責任,從而賦予各科教育以“靈魂”。這就要求從課程目標的設計著手,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的目標,為實現“全員德育”和“全科德育”奠定基礎。此外,《C3框架》將課程標準按照幼兒園至2年級、3—5年級、6—8年級、9—12年級四個階段進行劃分,各階段課程內容和價值目標統一呈現在同一課程標準中,便于不同學段社會科教師對課程的目標和銜接有全面認識和整體把握,實現社會科課程標準設計的階段性與整體性的有效統一。我國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課課程標準按照小學、初中、高中劃分,有相對獨立的課程標準,迄今尚未形成貫通式的課程標準,《C3框架》的這一設計模式值得思考和借鑒。
3.強調價值觀教育的實踐性原則,開發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資源
美國一直將培養積極參與的公民作為教育的核心目標,重視價值認知轉化為價值行為,通過體驗性公民參與提高學生的價值判斷、價值理解、價值選擇和價值行為。我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學校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既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課作為顯性課程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又要充分利用課外活動、校園文化等隱性課程的潛移默化影響,兩者相互結合、互為補充。我國現行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課課程標準亦強調以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做負責任的公民、過有意義的生活,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切實做到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理性思考與情感體驗相結合、自主探究與價值引導相結合,達到“知、情、行”相統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內化為學生自覺的思想認識,外化為積極的行為方式,這一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離不開實踐的參與。同時,價值觀教育的實踐需要學校、社區、家長等社會力量的協同配合,《C3框架》實施以來,美國各州、學區、學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具體的課程標準和實施計劃。政府部門、社區等也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活動場所。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課也應借鑒美國經驗,從學校實際出發,充分發掘文化資源、區域資源、政策資源、社會實踐資源等一切能夠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各種社會要素,建立有效的互動和協調機制,構建全員育人格局。
參考文獻
[1] [美]約翰·杜威著.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5.
[2] Meira Levinson,“Action Civics in the Classroom”,Social Education,2014,78(2): 68-70.
[3] Kathy Swan,“The Importance of the C3 Framework”,Social Education,2013,77(4): 222-224.
[4]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NCSS),The College,Career,and Civic Life (C3) Framework for Social Studies State Standards:Guidance for Enhancing the Rigor of K-12 Civics,Economics,Geography,and History. Silver Spring: MD: NCSS,2013. p. 6.
[5] Meira Levinson & Peter Levine,“Taking Informed Action to Engage Students in Civic Life”,Social Education,2013,77(6): 339-341.
[6] Meira Levinson & Peter Levine,“Taking Informed Action to Engage Students in Civic Life”,Social Education,2013,77(6): 339-341.
[7] Meira Levinson,“The Third C: College,Career and Citizenship”,in David Campbell et al ed. Making Civics Count: Citizenship for a New Generation,Cambridge: Harvard Education Press,2012.
[8]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NCSS),The College,Career,and Civic Life(C3) Framework for Social Studies State Standards:Guidance for Enhancing the Rigor of K-12 Civics,Economics,Geography,and History. Silver Spring: MD: NCSS,2013:29-51.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