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玉,周力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計科系,貴州都勻558000)
地方民族高校民族文化課程數字化教學平臺的建設初探
盧玉,周力軍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計科系,貴州都勻558000)
隨著地方民族高校民族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在地方民族高校的教學體系中也開設了一些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通識課程和實踐教學類課程,本文主要以體現民族文化的教學設計為主,探討采用數字化技術設計開發民族文化課程數字化教學平臺的要點。
數字化;民族文化資料庫;教學平臺
1.1地方民族高校民族文化研究碩果累累
自2004年我國加入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制定、名錄體系建設、資金投入、法制建設方面卓有成效。高校作為社會文化科學的中心,對社會文化教育、科學技術、衛生保健等得發展居于領導地位,特別是地方民族高校是為地方培養人才、發展地方民族文化和科學研究的重要機構。地方民族高校的民族文化研究不僅涉及文字、舞蹈、音樂、服飾、建筑等物質文化,而且還涉及少數民族文化中婚喪嫁娶等非物質文化,因此地方少數民族高校已然成為民族文化基礎研究領域中不可替代的機構,大多地方民族高校都建有民族文化檔案館,隨著現代化科技的不斷發展,地方民族高校通過運用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三維虛擬技術、大數據等數字化技術建成了相應不同類別的文化檔案、資源數據庫和地方民族數字化工程中心等研究資源和機構。
1.2地方民族高校民族文化課程數字化教學平臺有待建設
隨著地方民族高校民族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在地方民族高校的教學體系中也開設了一些弘揚傳承民族文化的通識課程和實踐教學類課程,但大多數課程的教學方式仍沿用傳統教學方法或采用多媒體輔助設備進行教學,教學方法單一,不具生動性,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漸漸失去學習興趣。
本文從計算機軟件開發的角度,整合現代數字化技術,為地方民族高校提出民族文化數字化教學平臺建設的思想。
2.1整合民族文化研究資料,構建民族文化資料數據庫
一個應用軟件的開發設計離不開該軟件處理的數據對象,對數據對象資料收集、分析、轉化、存儲、直到系統展示的數據結果等等過程都對設計和開發出來的教學系統平臺的質量起決定性作用,因此民族文化課程教學平臺的開發應先完成對民族文化資源的分類定級,確定不同類別、不同屬性的民族文化遺產資源,然后運用數字采集、數字儲存、數字保護和數字展示等數字化技術將民族文化資源轉換、再現、復原為可共享、可再生數字形態資源。
民族文化資源主要包括:文物古跡、民居建筑、語言文字、民族服飾、民族歌舞、民間文學、宗教文化、傳統技藝、民俗節慶等方面的資料,這些資料在軟件系統平臺的數據對象中可以采用信息文本、視頻、音樂、圖片、動畫、3D建模信息、虛擬現實等方式進行數字采集和存儲,并根據民族文化之間的文化空間構建具有代表性質的民族文化資料數據庫,該數據庫可以是關系型數據庫,也可以是面向對象的數據庫,取決于是否能完全描述民族文化之間的文化空間。
2.2民族文化數字化教學平臺的軟件設計需要以教學設計為主體
民族文化數字化教學平臺既然是為了弘揚傳承民族文化,那么建設出來的教學平臺應具有教學特點,最重要的是體現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中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要素有序、優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地方民族高校一般開設的課程可以分為:
(1)民族文化通識類課程。主要以文字介紹為主,采用文字、圖片、視頻的方式,介紹相關地方民族文化,如民族特點、分布、文字使用情況、音樂、舞蹈特點等方面闡述,從而拓寬民族文化知識,面向所有專業學生開設,著重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教育。(2)民族文化實踐教學類課程。主要以技能學習為主,采用視頻、教師示范的方式,學習民族文化中的某種技能和文化,如文字的寫法、音樂唱法、舞蹈動作、民族工藝品制作等方面實踐操作,面向特定專業學生開設,著重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傳承教育。
因此民族文化數字化教學平臺須結合通識類和實踐教學類課程進行開發設計,滿足教學需要。
2.3根據民族文化教學課程類別,采用不同的數字化開發技術。
數字化開發技術包括以下幾種:
(1)靜態數字化技術。主要用于采集和處理文化資源中的文本和圖像信息資源。如圖像信息資源數字化,它既可以用于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也可以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展示。通過圖像,人們可以了解一場祭祀儀式的舉辦季節、參加的人員、民族祭祀服飾、祭祀工具、祭祀場景以及祭祀內容和人們的精神狀態等等細節。(2)動態數字化技術。一般分為音頻和視頻兩類。如民族文字就可以運用動畫的方式進行了保護與展示。動畫的文字生動活潑,不僅展現了民族文字的書寫方法,更以音頻展示的方式充分體現了民族文字的象形特點。(3)三維數字技術。三維對象的數字文件相對數字文本、平面圖像和視頻而言更加直觀,猶如真實存在的實物一般,在特殊軟件里可以實現任意角度的觀察。(4)虛擬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是一種高端入機接口,包括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等多種感覺通道的模擬和實時交互,實現視、聽、觸、嗅、味覺上的全面虛擬。簡而言之,虛擬現實即讓人置身于一個通過技術實現的虛擬的卻與真實世界一樣的環境中。
地方民族高校建立相應的民族文化課程數字化教學平臺有利于弘揚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同時為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可再復原的民族文化資料,不僅加強民族文化資料的保存與利用效率,而且還拓寬民族文化資料的應用范圍與開發利用程度。
[1]漆亞莉,早啟明.民族服飾資源數字化保護與開發探索——以構建“壯族服飾文化數據庫”為例[J].學術論壇,2014(10).
[2]楊森,劉少勇.民族文化數字化保護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大觀周刊,2012(05).
[3]阮艷萍.主體間性:數字傳承人與文化遺產事項[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05).
課題基金項目: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地方民族文化數字化工程中心(黔教合KY字【2013】119)
盧玉(1981—),男,貴州惠水人,講師,研究方向:云計算關鍵技術、民族文化數字化技術、網絡信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