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寶林
【摘 要】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注重加強自身的閱讀能力,多學習一些與人文有關的知識;注重培育自身的良好品格,教不厭誨不倦。此外,語文教師還要具有一顆終生學習的赤子之心。要不斷的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做到這幾點,才有可能從教書匠成長為能師甚至名師。本文主要結合素養展開如下幾點教學,具體分析以下幾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素養
一、新的教學理念
語文教師,尤其是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基礎教育的未來性、生命性以及社會性,深刻的意識到小學教育對于促進小學生在健康、認知、社會性以及情感和個性等方面發揮著的重要作用。基于這種理念,小學語文教師要適時地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變過去以發展智力為中心到以教育思想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樹立智力和非智力協調發展的教育觀念;及時地吸收一些新的養分,逐漸樹立起培養創新精神的教育觀念;要轉變以學科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的局限思想,要不斷的樹立知識整體化的教育觀念等。
二、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
教師的語言要具有生動性、形象性和科學性。教師在教學時,語言要鮮明、活潑且富有生氣。此外,語言的使用也要感情洋溢,情趣盎然,要有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為了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要做到這三點;一是;語文教師要掌握豐富的語言詞匯。詞匯是語言的細胞,掌握的詞匯越多、越豐富,語言也就會越生動,而且還能夠鮮明地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如果語言平淡、乏味、無力,則不利于傳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需要掌握大量的詞匯,這樣也會讓自己的課堂教學更加的生動、流暢,且收到較好的效果。二是;語調也要力求多變。漢語本身就含有多變語調的因素,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也要重視這種變化,根據教學需要,將語調的抑揚頓挫充分的發揮出來。教師要善于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結合具體的教學情況,多用一些疑問句、排比句或者感嘆句等,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利于增強語言的生動性。三是;語言的感情色彩也要更強烈一些。對文章的分析,學生是否能夠深入進去,關鍵要看教師的語言感情是否能夠引人入勝,能否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的語言如果富有感情的話,則很容易把學生帶入到作品所描述的境界中去,教學效果也會隨之提高。
三、專業素養與文本解讀
教師一方面能夠從課本上獲得一些基本的語文知識(字、詞、句);另一方面,他們也能夠憑借已有的教學經驗,對一些知識形成自己的理解、體會,而且還會將這些理解融入到已有的經驗當中,把從課本上積累的文字轉化為自己的語言。語文經驗在課文解讀過程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教師也可以在文字中加入自己的一些理解,并將其轉變為最為原初的語言,在授課時,得以呈現。比如,在教學《我不是最弱小的》這篇文章中,教師就可以通過自己對“弱小”的理解和感受來對課本中小喀沙的故事進行加工,結合自己童年的經歷在教學時,教師以一個“孩子”的身份講故事,或者也可以以一個“家長”的身份來講故事。這種經驗參與、情境多變的教學方式利于學生們接受。
四、小學語文教師應注重提高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
創新就是要沖破固有的教學模式,生活中處處充滿著創造的機會。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孩子身上蘊藏著的無限創造的潛能挖掘出來,這要求教師也要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這也是新課程對教師的能力所特別強調的。教師必須掌握一些靈活的教學技巧,要不斷的適應教學技術與時代迅速變化的能力,例如,在教學《一次成功的實驗》這篇文章時,就可以采取師生合作的模式進行授課,師生共同設計小實驗,利于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再如,在教學《趙州橋》這篇文章,文章中的趙州橋的結構與獨特之處的解釋以及《孔子拜師》這篇文章中的人字形路線的哲理性教育。都要摒棄一些陳舊的教學觀念,適當的進行創新教學。時刻反省自己的教學活動和行為,不斷地強化自身的業務素養。
五、自我反思,在反思中重構新的知識與方法
在教學完每一節課后,教師要及時地對照新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在授課的過程中是不是我一個人在唱“獨角戲”?學生是否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中?在教學時,是不是過分的對課文進行了推敲與分析,教學是否很枯燥?學生的個性是否在教學時得以呈現出來,創造性得到釋放了嗎?等問題的思考,經過認真思考,及時的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再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方式,根據不同的課文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在教學詩歌單元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演講比賽,讓孩子們更深入地去體會文章的感情。再教學戲劇單元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戲劇表演,利于學生去體會劇中人物的思想等等,根據不同的題材,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久之,學生們也會慢慢的喜歡上語文課,他們在課堂上也會踴躍的發言。學生們也會學的高興、效率也會逐漸的提升。
總而言之,優秀的教師都會具備出眾的教育素養,站在課堂上,穿梭在學生中間,傳授語文知識,不斷的給學生以文化的熏陶,不斷的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讓學生在教師的熏陶下,慢慢的喜歡上語文課。為了實現這些教學目標,需要教師不斷的提升自身的業務素養,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為構建高效率的語文課堂教學奠定好基礎。
【參考文獻】
[1]余琴.合理增刪目標.明晰能力導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研讀體會[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2(03)
[2]柯孔標.從語文能力到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準》學習體會[J].教學月刊(小學版).2002(03)
[3]畢勝航.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的學生觀及其轉變研究[D].西南大學.2014
(作者單位: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直屬蒙古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