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鳳
胡錦濤同志曾經指出“中國的未來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歸根結底靠人才,人才培養的基礎在教育。”21世紀需要的是什么樣的人才呢?21世紀需要的是有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人才!尊重個性、發展個性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也是當代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核心。
一、個性化學習的理論和定義
受遺傳因素、文化背景以及成長經歷的影響,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學習者,“每個人的學習就像他的指紋一樣獨特”。個性化學習理論認為:每個正常的孩子都是天生的成功者,都是與眾不同的,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特性、偏好與潛在優勢,當然也有不同于別人的弱點。所以,教育工作者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
個性化學習,通常指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具體地說,就是要圍繞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來塑造教學,關注發掘每一個學生獨特的天資。就是通過對特定孩子的全方位評價發現和解決孩子所存在的學習問題,為孩子量身定制不同于別人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讓孩子有效地學習。
二、初中歷史課堂引導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重要意義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對象——學生是千差萬別的個體,基于學科的特點,每一位初中歷史教師基本上每周要給5——6個班級的學生上課,每個班級五六十個學生,一周只有兩個課時的教學時數,這就意味著,初中歷史教師面對的學生群體特別龐大,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機會特別少。在現行的班級授課制度下,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大多采用“一刀切”的做法,課堂教學方式“一刀切”,教學策略“一刀切”,課堂輔導“一刀切”,作業形式、內容“一刀切”……這種整齊劃一的同化性教學是高耗低效的教學方式,搞得師生身心疲憊,而又事倍功半,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因此,初中歷史課堂引導學生個性化學習是十分必要的。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個性化學習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可能性。
首先,初中學生對于歷史課的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歷史教師如果能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采用多種形式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形成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學生的個性就會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其次,初中歷史教材具有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優勢。歷史教材大量引用歷史資料,穿插歷史地圖和歷史圖片,設置了動腦筋探究問題等,內容更加豐富,更貼近學生,教師的正確引導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對學生個性的發展能起到因勢利導的作用。
第三,新課程改革下的歷史考試內容發生的變化也有利于在歷史教學中有效開展教學改革,充分展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三、初中歷史課堂引導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策略探究
1.營造適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學習環境
由于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是課堂,教師對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指導要以課堂的轉變為主要依托。課堂轉變的一條主線是:從教師傳授下的學生整齊劃一的學習轉向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個性化學習。教師要在教學中注意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確立并堅持發展學生個性的正確導向。充分尊重學生,熱愛學生,這是拉近師生距離的關鍵,是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重要前提。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開發學生個性潛能的基礎。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以往只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走下講臺,走進學生中間,通過幽默、生動、有趣的歷史語言與學生交流,使課堂形成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交流對話的合作伙伴,參與學生的討論,傾聽學生的發言,走進學生的心靈,敢于讓學生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教師應細心觀察,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對每一個學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并給予足夠的支持鼓勵,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促進學生個性得到健康發展。
2.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性格特征、價值觀念、認知方式、學習興趣等都不盡相同。應試教育背景下的學生往往被動、整齊劃一地學習,其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效率受到很大影響。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成為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的幫助者。所謂自主學習,就是學生自己主導的學習,就是學生能夠做到我的學習我做主。那么,教師應當怎樣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呢?第一,要讓學生清楚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認識到真正高質量的學習大都是自主學習的。第二,當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出現偏差時不能以教師的權威性壓服學生。不論學生的問題多么幼稚,見解多么荒唐,教師都應當理性地、心平氣和地對待并將之作為重要的教育契機引導學生有條理、有根據和有主見地思考。第三,要給學生較大的自主學習空間,不宜過多控制學生。第四,教師應經常引證和發揮由學生提出的觀點,對于學生提出的創意和設想給予足夠的關注、認同甚至欣賞,不能輕易的否定學生的思維。
3.注重歷史開放性問題的設計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培養學生的個性,應注重歷史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在課堂問題、課外作業設計上,應摒棄強調“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問題,多設置一些能促進學生多向思維、個性思考的開放性問題,為學生放飛思想、張揚個性提供廣闊的時空。如“西漢初年的和親政策是否有屈辱性”,“岳飛能不能稱為民族英雄”,“有人認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導致了鮮卑族的滅絕,你怎么看?”等問題的設計就引出了學生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獨特見解。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發表個人見解,應鼓勵學生解放思想,暢談己見。只要學生有創見有新意,言之有理,教師就應該給予贊賞。開放性問題情境的設置能夠有力地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4.加強對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指導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并不喜歡有個性的學生。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就有必要認真分析學生的不同知識基礎、不同的智商水平以及“情商”興趣、性格、智慧、感受等的差異并將其作為教學的基點和起點,尊重學生的差異,不歧視任何學生,允許學生不同時達到同樣的教學目標。
分層提問就是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要關注每個學生的需求,注意設計問題的難度梯度,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飯吃”又“吃得飽”。
總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只有充分地尊重學生,承認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正確判斷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區別對待,立足于發展的目標,引導、培養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才是授之以“漁”的最有效策略。才能讓每個學生在個體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學習方式的個性化。只有給學生提供廣闊自由的發揮空間,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能力才能順利得到實現,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發展。
【參考文獻】
[1]《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
[2]陳旭遠主編.《新課程推進中的問題與反思》
[3]趙亞夫等編著.《國外歷史教育透視》
[4]沙夕崗.《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個性化學習能力的培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春縣教師進修學校中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