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國
【摘 要】當下,小學生寫的作文多數空洞無味,不具體、不生動,切實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已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題。筆者認為,應該讓學生多觀察生活,增加積累,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拓展評價手段,通過多種辦法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習作的觸角伸到課外,伸到廣闊的生活空間。
【關鍵詞】創造性表達;積累;創設情景;評價的自主權;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而很多小學生要么不愿意寫作文,一堂課下來,捧著作文本無從下手;要么寫出的作文空洞無味,不具體、不生動,久而久之產生一種害怕心理,一提起作文不是皺眉頭,就是唉聲嘆氣。如何培養孩子如魚得水的作文能力,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成為擺在我們教育者面前的一個難題。
一、觀察是作文之源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學會“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鼻嗅十國”,敏感地、全方位地捕捉生活信息,糾正觀察只是用眼看的錯誤認識。其次要要求學生在觀察的時候要細心,要做到下馬看花,不能走馬觀花。如有的學生寫雪總是鵝毛大雪,寫雨總是離不開傾盆大雨,就沒有進行仔細的觀察。再次,要學會觀察的方法,學會按順序觀察,多種感官參與觀察,抓住特點觀察。在大千世界中,沒有完完全全相同的東西,即使再精密的零件也不可能做到。只有細致入微的觀察,才能讓你的“文章如溪水,泉源豐盈,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
二、深入生活,回歸生活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教師必須在學生的生活實際、心理素質、思維水平及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生活視野,豐富其人生經歷和體驗。開始時,不限定說話內容,只要是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聽到的、愿意說的都可以說。學完漢語拼音后,引導學生把說的寫下來,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替。當識字數量足夠多時,鼓勵學生寫完整的事件描述。為此,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舉辦小型討論會,帶領學生走出去體驗大自然,和學生一起閱讀《小學生報》、《新少年》等活動,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點滴積累,打實基礎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沒有平時的點滴積累,想“一鳴驚人”,只是幻想而已。任何作家的成長,都是靠自己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也正道出了積累在作文習作中的巨大作用。教師要采用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進行積累。如對教科書中的名篇、名句鼓勵學生背誦、抄寫、寫讀后感;開設口語交際課、自由讀寫實踐課;背誦唐詩宋詞;組織成語接龍游戲;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學會摘記;養成每天記日記的好習慣等,讓學生能夠積累語言、積累生活、積累觀點,使他們能通暢地表情達意。
四、創設情景,激發寫作興趣
創設情景寫作,可以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展開合理的想象,豐富語言,恰當表達。如根據詞句編故事,教師讓每個學生在三張紙條上各寫一個短語。第一張寫“誰”,第二張寫“干什么”,第三張寫“為什么”。然后把每個同學寫的紙條分類放入三只箱子,并把這些紙條攪亂,再讓每個學生分別從每只箱子中拿出一張紙條,拼合起來后成為整個句子。如“藍貓淘氣/吃西瓜/天下雨了”。學生就此展開想象,編寫故事。
重視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讓學生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做,讓語文訓練真正落實到實踐中去,使學生寫出來的作文言之有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五、自主開放的評價
在學生寫完作文后,教師要試著把評價的自主權交還給學生。但并不是讓教師做甩手掌柜,而是教師的批改應當重視、理解、尊重、欣賞學生寫作過程中的個性體驗,努力發現作文的閃光點,對學生多鼓勵,激發習作的積極性。在評價作文時要采取多種評價方式,如溫情批語法、委婉修改法等來尊重學生的個性;可以提供開放的舞臺,讓學生互相指出習作的優缺點,以及改正的建議和意見,教師適時進行指導;還要多方面展示學生佳作,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參考文獻】
[1]繼續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內容讀本》
[2]《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
[3]姚紅.《新課程導學》.2013.1
(作者單位:遼寧省朝陽縣南雙廟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