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偉強,余 沖,肖 欣
(南昌航空大學 文法學院,南昌 330063)
同輩群體又稱同齡群體,是指由一些地位相近,年齡、興趣、愛好、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等方面較為接近,并且經常在一起互動組成的非正式的初級群體。大學生同輩群體是個體在一定的環境中通過與他人的交往互動而形成的。在互動的過程中,個體通過觀察、嘗試、比較等方式主動尋找興趣相似、年齡相仿、態度趨同的同輩人,并有選擇地進行互動,直到從陌生人到熟人,形成自己的小團體[1]。在大學范圍中,同輩群體對大學生的影響是非常深刻和經常性的,這種影響可能超過父母和教師的影響。布朗.勞布倫那的一項研究證實,美國學齡青年與同輩群體交往時間是他們與父母交往時間的兩倍以上[2]。法國作家莫羅阿也曾說:學校里的同學是比父母還好的教育者。因為在同輩群體中,沒有等級分明的權威體系,群體成員間的關系顯得親密、經常,而且主要是平等相處。美國社會心理學家M·米德更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同輩群體的影響甚至大到改變傳統的文化傳遞方式的地步。”[3]高校是一個以大學生為主體的社會組織,不同學歷班次、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地域入學的大學生之間,形成各具特色的同輩群體。大學生同輩群體之間的互動在客觀上存在時間、空間的便利性,主觀上存在心理共融性、情感發展同期性等易發性,對大學生各方面的影響不容忽視[4]。盡管同輩群體對大學生的影響有目共睹,但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探討特別是有關同輩群體對大學生學習心理影響的經驗研究和定量描述幾乎很少。因此,利用大規模抽樣調查所得到的數據資料對當前同輩群體對大學生學習心理影響狀況進行描述和分析,并將研究結果科學、合理地運用到高校教育中,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也是目前學術界以及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為了達到上述研究目標,本研究利用筆者于2014年下學期周六、周日及假期時間調查所獲得的數據進行探討和分析。調查的群體為南昌航空大學、南昌大學、江西科技師范科技大學3所高校新校區在校本科大學生。調查的樣本規模為每所高校調查500名大學生,3所高校總共調查1 500名大學生,調查的分析單位為個人。樣本抽取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方法進行。調查主要采取自填問卷的方式進行,由調查員將問卷發到被調查對象手中,盡可能按“集中填答,當場完成,當場檢查,當場回收”的方式完成。不能集中調查的班級,則分批進行或個別進行,但都盡量在同一天內完成。調查共發出問卷1 500份,收回有效問卷1 420份,有效回收率為94.7%。調查的基本維度主要涉及班級、宿舍、社團等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同輩群體間的學習問題展開,具體問題的設計可以歸納為對大學生學習認知、情緒情感、行為的影響等三個方面。從認知角度看,主要調查大學生學習態度主要受誰的影響、對排名的重視等。從學習情緒角度看,主要調查大學生和同輩群體一起學習時的感覺、對旁人獲獎的想法。從學習行為來看,主要調查大學生學習時的競爭狀況,如當問到周圍的學生在休息時間看書學習時,是否感到有壓力從而采取行動去學習等。研究關注的主要變量是同輩群體對大學生學習心理的影響涉及范圍及程度。
1.從認知角度方面看
在調查大學生學習態度受誰的影響較大時,有78.2%的受訪學生選擇了同輩群體,15.9%選擇教師和家長,可見同輩群體是影響大學生學習態度形成的一個主要因素。在調查對提高學習動機影響因素時,提高朋友之間的互助合作氛圍、建設積極進取向上的班風、營造良好的宿舍環境的比例分別為44.3%、24.2%、21.4%,其他因素僅占10.1%,可見同輩群體之間的學習氛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動機。調查顯示,有68.7%的學生選擇會因為周圍學生的影響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大學生重視自己成績在同輩群體中的排名,62.9%的大學生比較在意班級同學之間的排名,29.4%則比較關心志趣相投的朋友之間的排名,12.19%重視宿舍成員之間的排名,僅有5.52%的學生表示并不在意在同輩群體中的排名,大學里更為注重綜合素質教育,相對中學階段對于學習成績的重視有一定程度的減弱,但是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在認知上還是很在意自己學習成績在同輩群體中的排名,特別是班級同學間的排名,這也提醒我們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引導大學生辯證的認識班級成績排名,讓其成為學習的動力,并避免盲目的惡性競爭的發生。
2.從同輩群體之間的學習情緒調查看
有76.8%的學生認為,跟同輩群體在一起的學習情緒主要是積極向上的、愉快輕松的,有15.3%選擇緊張、焦慮、壓抑等消極情緒,7.9%選擇其他平靜等一般情緒。大學生學習情緒受同輩群體的影響程度也應得到足夠的重視,有20.42%選擇影響程度很大,66.68%選擇影響程度一般,10.37%選擇影響程度很小,2.53%表示沒有影響。當調查你周圍的學生有人成績很優秀并多次獲得獎勵,大學生的反應情況時,有60.3%表示會產生壓力,并相應調整自己的目標,有27.1%表示會以他為學習的榜樣,盡力提高自己,1.2%表示會容易產生嫉妒情緒,進而跟他疏遠,11.5%表示對自己沒有任何影響。
3.從大學生同輩群體的學習行為看
在調查大學生學習時的競爭情況時,有65%的受訪學生表示同輩群體之間存在的大都是良性競爭,對自己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與提高,21.8%的學生表示競爭并不會對自己產生影響,10.1%則表示不存在競爭,3.1%表示群體之間的競爭對自己的學習造成了不利的影響。當問及周圍的學生在休息時間看書學習對自己產生的影響時,有60.7%的學生表示會感到有壓力從而采取行動去學習,有24.1%表示會感受到壓力,但并不會付諸行動,15.2%表示覺得和自己沒關系,不去理會他們。如果周圍的學生在玩,而自己還有學習任務未完成時,有51.2%的學生表示會受到干擾,但是還是會努力控制自己,繼續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37.2%表示會受到干擾,且自己的學習效率會明顯下降,從而不能順利完成任務,僅有11.6%的學生表示不會受到任何干擾,能繼續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任務上。
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在認知、情緒、行為等各個方面會受到同輩群體的較大影響。大學生的認知水平還未完全發展成熟,認知上存在鮮明的模糊性特點,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學習目標都會受到同輩群體的影響而調整。芬達的研究表明,有高成就動機組成的同輩群體有較高的學習期望,彼此分享學習經驗,互相激勵,能提升整體的學習素養[5]。由此可見,提升大學生同輩群體的學習認知水平,對引導大學生學習心理全面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大學生的情感不穩定,情緒波動起伏較大,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跟同輩群體在一起學習時,大家的情緒狀態也較容易彼此干預,積極向上的學習氣氛會營造良好的情緒體驗,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而不良的情緒氛圍會產生一種消極的磁場,對大學生學習產生消極的影響。
大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同輩群體表現出一種趨同性和盲目性。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曾經指出,社會行為的學習是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而進行的。他人的行為就像一個信息源,而觀察者通常利用這些信息去指導自己的行為。如果能清楚的辨明積極和消極影響,做到趨利避害,則會讓大學生形成規范的學習行為,提升大學生總體的學習心理素質。同時,由于大學生在高校所擁有的特殊資源和文化品質,構成了大學生同輩群體具有獨特性的價值標準和行為導向[6]。而這也提醒我們,在我們引導大學生群體發揮其積極作用時,我們必須從他們的立場出發,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尊重他們的價值標準,盡量避免價值觀上的沖突。
與此同時,通過調查筆者總結出了三種普遍存在的心理效應。它們在同輩群體學習方面的作用力不容小覷。
其一是從眾效應。大學生心理發展還未完全成熟,往往受到團體內存在的無形壓力影響,它迫使個體在認識與行為方式上與團體中的多數人趨于一致。如果這種壓力過大,超過了個體的心理承受力,個體就會對偏離群體的行為感到不安,害怕自己“獨特”的行為與群體不符,從而產生從眾行為。當大學生對所處的群體越是信任,個體就越容易懷疑并改變自己的行為而從眾。當群體意見的一致性程度很高時,大學生很難在群體中表達自己的意見,甚至能讓個體不得不與群體保持一致。積極的從眾可促進同輩群體內部相互鞭策、激勵,在學習上共同進步,而消極的從眾則會導致群體內成員產生更大的惰性。班級、宿舍是發揮積極從眾效應的前沿陣地,構建良好的班風、舍風,使每個成員為維護集體榮譽,嚴格要求自己,從而形成一種共同努力,追求卓越的氛圍。一言以蔽之,發揮積極從眾影響,避免消極從眾效應的發生,對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有重要意義。
其二是鏈狀效應,它是指人在成長中的相互影響以及環境對人的影響。俗語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描述的就是這種效應。置身于同輩群體的包圍中,必然受其影響。當大學生在一起共同學習時,看到別人的表現比自己優秀時會產生強大的動力,看到別人努力學習時也會轉變自己消極的狀態,調整學習目標,采取積極的學習行為。同輩群體之間的“好朋友”群體是一種相對穩定、持久的社會關系,他們在一起時彼此感到舒暢、輕松,相互了解、分享信息、相互支持、相互依靠。許多研究證實了同輩友誼對學生的在校動機和學業成績有著重要影響。發揮同輩友誼的社會促進效應,可以提升大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其學習成績[7]。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調查表明,存在部分大學生由于周圍同輩群體的干擾導致無法靜下心來學習的情況,需要我們的關注。
其三是結伴效應,主要指的是在結伴活動中,個體會感到某種社會比較的壓力,從而提高工作或活動效率。在圖書館里及一些社團活動上經常可以看到三三兩兩的大學生結伴而行,在這種同輩群體的陪同下,大學生的學習和工作的效率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研究表明,大部分學生認為在一起做作業比獨立完成作業的效率高。另一方面,大學生的結伴更多時候也體現大學生尋求歸屬感、擺脫孤獨感的需要。按照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層次需要理論”來解釋,人在滿足低層次的需要,如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等之后,將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要,即自我實現、渴望認同的歸屬需要。大學生在同輩群體中容易擁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這樣讓他們容易產生歸屬感,從而取得心理上的平衡與和諧。大學生同輩群體通過結伴,即與“相似的”伙伴的交往來獲得尊重,提高自信心,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合理”選擇。而大學生選擇的伙伴在很大程度上會對大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影響,因此,我們需要重視的不能僅僅局限于單個的大學生,而應該全面考察大學生身邊的伙伴以及其所處的群體。
任何社會群體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成分,并具有相應的社會功能。大學生同輩群體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是大學生成長、進步十分重要的環境,是與家庭、社會、學校同等重要的因素,理應受到我們,尤其是高校工作者的重視。盡管我們需要強調并強化正式群體的教育引導功能,但大學生同輩群體毋庸置疑對大學生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如上文所述,適當發揮三種心理效應在大學生同輩群體中的積極作用,讓積極從眾和優良鏈狀效應以及良好結伴效應最大限度發揮作用,增強同輩群體形成的積極進取學習氛圍的影響力,讓大學生個體在群體中時刻保持高度的自覺性,努力避免不良效應的發生,迫切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充分了解大學生同輩群體學習心理的特點,進一步準確掌握大學生同輩群體學習的規律,有針對性地去構建同輩群體學習、互動交流的平臺,采取各種積極有效措施促進大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發展。
[1]胡文靖.大學生同輩群體的特征與類型初探——以安徽科技學院大學生為例[J].文教資料,2009,(2).
[2]朱安安.同輩群體對大學生價值觀影響的社會學研究[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0,(2).
[3]瑪格麗特·米德.文化與承諾[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42.
[4]黃澤龍,盧靜.同輩群體對大學生學習心理影響的調查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11,(6).
[5]Finder M.Just Girls:Hidden literacy and life in Junior High school[M].Urbana,IL,New York: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7.
[6]朱安安.同輩群體對大學生價值觀影響的社會學研究[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0,(2).
[7]龍君偉,曾先.論同輩學習環境及其作用機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