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有了很大的改變,逐漸由傳統(tǒng)、陳舊、呆板、低效向自主、開放、實效轉(zhuǎn)變,教學理念和方式也更加講求實效性。本文中筆者將結(jié)合教學實踐,從三方面進行探討,探究提高教學效率的方法。
關(guān)鍵詞:小學品德 課堂教學 實效性
新課程理念下,具有實效性的課堂教學才是成功的教學。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認為自己只負責教課,完成教學任務就萬事大吉;學生也只是負責聽,教師講什么學生就聽什么,每節(jié)課都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讀,學生聽、教師說,學生寫,這種教學模式抹殺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動性,是被動地學,是死學。所以實現(xiàn)品德課堂的實效性,教師的教育觀念要轉(zhuǎn)變,教師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也要轉(zhuǎn)變。
一、教師角色的轉(zhuǎn)變
韓愈在《師說》中指出:“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意思是教師就是給學生傳授道理、解決困惑的人。這句話流傳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心目中對教師這個職業(yè)最好的解釋。但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這種解釋顯得過于片面,因為教師不單單是解惑授業(yè)者,更是學生有效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二者互相補充,互相交流,共同發(fā)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要改變。教師要與學生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guān)系,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做學生學習之路上的同行者和指導者,這種新型的關(guān)系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使課堂教學氛圍和諧寬松,而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學習效率是較高的。現(xiàn)在的小學生物質(zhì)生活很豐富充裕,但在思想上卻是很孤單的,家長都忙于工作,跟孩子的交流時間較少,談心溝通的機會也少,即使過問一下,大多也是問問成績怎樣,所以學生的思想教育重任一多半就落在了教師的身上,而小學品德課堂又是教育學生的“前沿陣地”,如若角色轉(zhuǎn)變成功,先成為學生的益友,定能成功地成為學生的良師,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二、教學模式的轉(zhuǎn)變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已經(jīng)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了,教師必須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從“教教材”向“用教材教”過渡,從教給學生“死”知識向教會學生“活”方法過渡,從單純地教師教向?qū)W生自主學過渡。
以前,上課的模式單一枯燥,教師照本宣科讀教材,學生死記硬背記教材,考試考教材,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死死地圍繞教材,沒有拓展,沒有創(chuàng)新,沒有活動,課堂教學死氣沉沉,可以說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只是空談,并沒有真正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要改變這樣的現(xiàn)狀就得改變原先的教學模式,讓思想品德課真真正正地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有實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開展小組自主活動,并注意師生之間的互動。課堂上,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去悟、去聽、去說、去做,課堂才會釋放自己的智慧能量,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品德水平。
比如在學習《祖國有多大》這課時,要按照傳統(tǒng)的教法,只是讓學生看一看中國的地圖,背一背國土面積,記一記各省省會,可想而知,本是內(nèi)容豐富吸引人的一課,這樣一來就變成了枯燥的說教,學生不愿學,哪來的實效性呢?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我更新了教學方法。我讓學生先比較現(xiàn)實中的邢臺市和地圖上的邢臺市,再讓學生計算一下整個中國的面積,讓學生看到祖國疆域的寬廣,再通過中國與日本、韓國等對比,通過計算,了解到中國是韓國的97倍,是日本的26倍,學生就明白祖國是多么大了。在這樣的比比算算中,學生自然會產(chǎn)生一種愛國之情,品德教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生活是學生的真實世界。讓品德課堂和學生的生活融合起來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又一途徑。開發(fā)和利用小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選取學生關(guān)心的生活熱點,學生才會產(chǎn)生真實的情感體驗,才能迸發(fā)學習熱情,才能讓課本知識真正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中,才能起到思想上的教育作用。如教學《我愛我家》時,我讓學生回憶一下從早晨開始父母都為你做了哪些事情,自己又做了哪些事情,從而了解父母的辛苦,要知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為了自己的健康成長,作為晚輩要知道體諒父母,感激父母,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不做家里的小皇帝和小公主。
三、教師策略的轉(zhuǎn)變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廣大教師認識到小學生的品德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書本上,而應該向?qū)嶋H生活延伸,突破學科體系的界限,讓課堂教育進入綜合性的人文學習領(lǐng)域,這樣的教學才更有實效性、針對性。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教師的教學策略就要有根本的改變。
(一)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活動是小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是學生認識道理,培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的主要途徑。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如果只放在課本上讀一讀,沒有親身經(jīng)歷,那總是膚淺的,課堂上應該相應地設(shè)置一些活動,讓學生親自去體驗、感悟生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拓展實際運用能力。
如教學《注意交通安全》的時候,我意識到這是和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話題,必須把書本上的死知識通過學生的活動轉(zhuǎn)化成可以在生活中運用的“活”能力,于是設(shè)置了如下的活動:把教室布置成十字路口的場景,四個路口都有行人和“車輛”,路口有“紅綠燈”,還有“交警”,學生各有角色扮演,在我的指揮下,演練“紅燈停,綠燈行”等交規(guī),并變換角色,體驗生活中各種角色如何過馬路。在活動中,學生不斷體驗,發(fā)現(xiàn)問題,并認識到交通安全的必要性。
(二)開放——鏈接學生的實際生活
要想通過品德課達到有實效的品德教育,那就要深入學生的實際生活,關(guān)注學生在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實情,針對學生的共性和個性,實施不同的教育策略。當教育孩子要孝順長輩的時候,我沒有給學生講一大堆的道理,而是問學生們:“每天早上是誰為你做的飯菜?是誰為你買書買本。”學生回答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我接著問:“在你生病的時候,是誰焦急又心疼地守護在你旁邊?”學生還是回答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我接著引導:“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對我們這樣好,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他們呢?”學生這時候從內(nèi)心不自然地就生發(fā)了“孝”的情結(jié),只不過不會表達出來,只是說:“也要對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好。”我再次引導:“怎樣對他們好呢?不好好吃飯,不好好寫作業(yè),不聽爸爸媽媽的話,隨便發(fā)脾氣,這些對嗎?”學生馬上意識到那樣做是不對的。
聯(lián)系生活實際,切入到生活中心去,是最能教育到學生的心里的,是最有實效性的。因此,我們要以創(chuàng)設(shè)生活情景,引導體驗感悟為策略,在課堂教學中關(guān)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學習經(jīng)驗,啟發(fā)、引導學生,讓學生關(guān)注身邊人,關(guān)心身邊事,在生活中學習,向生活學習,使課堂成為生活化的課堂。
參考文獻:
王紀河.品德教育課的生活化探索[J].學周刊,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