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
職教改革正在進行,文化課改思路中有增大課程彈性,兼顧多元需要,允許多次選擇,引入市場機制等理念。基于此,針對職業中學生現狀,結合教學實踐,對語文教學創新進行了初步探討,將職校文化課的服務功能落到了實處。
職業中學語文教學創新一、職業中學語文教學為什么要創新
1.新課改理念——任務引領型,是語文教學創新的大環境。
傳統職校課程體系存在理論課程多,與就業相關的實踐課少;教學內容陳舊,與工作崗位脫節等嚴重問題。現提出職業中學教改方向是任務引領型,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崗位需要和職業標準為依據,突出實踐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而把理論的“基礎核心地位”轉變為“服務從屬地位”,使理論服務于能力的形成,知識的掌握服務于能力的構建。更重于強調理論的實用性和針對性。語文教學要著重強調理論的實用性和針對性,要擔當起服務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為其后續發展服務。新的現代職業教育課程理念,為語文教學創新提供了大舞臺,為語文教法創新提供了所需的“空氣”和“土壤”。
2.語文教材編寫引入市場機制,實行一綱多本,允許多次選擇,是語文教學創新的基石。
根據《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語文課程設置了“基礎”和“拓展”兩個平臺,彈性很大,這就要求教師要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根據本校教學環境和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適度取舍,采用最適合于自己的教學方法。最后,教材編排新穎科學,富有趣味,遵循“以學生發展為本位”,在體例編排上活潑大方,將學練要點、科學常識、精彩點評、應用寫作、口語交際及學習技巧等小板塊合理安排于適當位置,有利于教師各取所需而采用多種教學方式。
3.基礎教育分流制度、職業中學生源特點,是語文教學創新的強烈呼喚。
教育分流是為公眾提供一種教育的自主選擇權利,使教育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培養出社會所需的各種人才。但由于傳統觀念的束縛和分流手段的不合理、不完善,各類教育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銜接,初衷良好的“選擇性分流機制”在現實生活中扮演的卻是“淘汰性分流機制”的角色。職業教育在精英教育、學歷教育等濃厚的大眾情結下成了“二流教育”,職校也成了學生無路可走的“悲情”選擇。職業中學生是考試的失敗者,是品行習慣不良者,是學習能力低下者,是一群有各種毛病的集合群。面對這樣的特殊群體,就要求采取創新教法,以此來解決特殊的問題。
二、職業中學語文教學如何創新
1.語文教師要學會形成“合力”。教師要學會利用各方面的力量來優化自己的教學:(1)動力與引力的合力。如有向名師靠攏的內在精神追求,有考核評優的外在獎勵刺激。教師如能從內、外在需求中找到最佳整合點,就能達到名利雙收的完美境界,人在這種境界中最能創造奇跡;(2)個人與集體的合力。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同行甚至其它科目老師的集體智慧,積極參與各種語文活動,在實踐過程中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些閃爍不定的火花就是奇跡的源頭;(3)領導與自我的合力。高明的語文教師會將生活的點滴搬運到教學中來,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語文的魅力。如實地采訪、競聘演說、模擬主持等活動,在場地、資金等問題上不是教師本人所能辦到的,這就要借助于領導的力量;(4)學校與自我的合力。語文教師要盡量爭取把濃厚的語文元素滲透在學校開展的各種活動中,如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等,充分利用好學校大舞臺,你的語文園地就能開出奇異之花。
2.語文教師要學會教學“藝術”。職業中學生是特殊的群體,職業教學就是讓這些“個性化”的學生都能在各自特長領域內有所發展,具備有一定的職業能力。要使“特殊生”成才,必須要有非常之手段,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掌握教學藝術。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改變了傳統智力理論僅以語文和數學智能判斷人的智力水平的局限,揭示了一個更為寬泛的智力體系的存在:每個人至少具有8種智能,人的智能發展具有不均衡性,通過外界各種手段可以激活和發展自己這八種智能。如何根據多元智能理論來激活、發展和平衡學生的這八種智能呢?這就是教法創新的問題。職業中學生在語言文字智能和數學邏輯智能上較差,但在人際關系、身體運動、音樂節奏等方面尤其擅長,這就要求教師要揚其長避其短,做到因材施教。
三、職業中學語文教學創新如何落實到課堂
1.不斷充電更新自我,做時尚感強的“新老師”,這是教學創新的前提。
一位深受學生歡迎的老師,除了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身上還要有最潮流的時代元素。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課堂教學已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和網絡、影視、廣播、報刊等相比,學生更樂于接受后者。教師要積極進步,跟上時代的步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貼近學生、走進心靈;教師也是學習的參入者,要真正做一個“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敢于更新自我、創新自我的時代風口浪尖之上的創新型老師。
2.將學生的“雷達接收天線”對準老師,實行“兩管”,這是教學創新的保證。
再優秀的教師,再高明的授課方式,如果學生拒絕接受也是無效的,所以一定要讓學生接收的“天線”對準老師的“發射塔”,才能保證下面過程的暢通性。常規的課堂紀律要求不可少,管法有兩方面:一是保證多數學生的利益,對極少數違紀者采取強制手段,這是“硬管”,因為即使是頂尖級的優質課,也不可能每時每刻都滿足所有學生的興趣;二是教師要使出渾身解數,積極調動學生的各種器官,用多種方式來刺激學生,使之保持在精神飽滿的狀態,這是“軟管”。雙管齊下,是課堂教學創新的保證。
3.用“百變魔術”的教法進行創意設計,這是教學創新的關鍵。
職業中學語文遠遠不止4本書,它還包括社會文化,特別是當地文化和時代最新文化。一位下企業的語文老師說:“語文能力對于一個企業的技術工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表達能力和常見的應用文寫作能力。如果我們的學生能夠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能夠把車間生產的問題記錄下來,能夠寫出一些有思想、有見解的調查報告,那么我們的學生就很有可能得到企業的提拔重用。”職校老師要打破現成的教學模式,廣泛搜集報紙、雜志、電視上的有關素材讓學生看,到企業搞調查,進入社會采訪,寫報告,重視寫作、演講、朗誦,經常開展與企業貼近的語文活動,讓語文等于企業生活。這樣學生進入企業后所學知識就能派上用場。
當然,這里談的創意都是緊緊圍繞實用基礎上的創新,教師尤其要重視這種貼近市場、貼近經濟、貼近生活的應用文教學,加大對學生“寫”的能力的培養,如條據、啟事、規章制度、書信、計劃、總結、演講稿、說明書、合同、求職應聘書、行政公文等應用文的教學。相信,學生在“實用性”的指向下,能夠漸行漸遠,能將創新的價值發揮最大。
參考文獻:
[1]石偉平.當前我國職教課程實施中的若干問題思考[J].海市骨干教師培訓,2009,(03).
[2]徐國慶.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研究·技術學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