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艷紅
閱讀教學是小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其閱讀能力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寫作水平。因此,作為教師,應將學生的個性特征發展與閱讀教學內容相結合,構建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從而提高其綜合素質;循序漸進,培養學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同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誘導學生探究、總結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讓閱讀教學產生一個質的變化。
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閱讀能力閱讀教學是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的訓練,這個訓練要求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直線發展的,而是逐步加深、逐步發展,螺旋式上升的,應有計劃地進行訓練。一次一次的訓練扎扎實實,一次一次的訓練環環相扣,才能逐步完成從不能讀到能讀,從讀得不夠好到比較好的發展過程。整個過程中的每一步,都讓學生自己去經歷,整個過程中的每一步,也都不能離開教師的指導。因為只有指導得法,才能使學生少走彎路,用最經濟的時間,練成最切實的本領。
一、通過學習語言文字,指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自覺閱讀
文章是由字、詞、句、段、篇組成的,字連成詞,詞連成句,句連成段,段連成篇,聯系起來反映了一定的思想感情,這才成為有血有肉的,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善于通過語言文字,指導學生自覺閱讀,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這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路子。
1.從學習文字到理解內容再到體會思想,一步一步加深理解
語言文字,是我們了解文章內容和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橋梁和渡口,而且是唯一的橋梁和渡口。理解內容和體會思想感情,始終離不開語文文字,課文的思想性是含蓄在語言文字之中的,教師應善于啟發學生,聯系他們的生活經驗和思想實際去閱讀,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循著作者的思路,誘發里面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淺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去體會,去尋味。閱讀之初,要憑借語言文字讀進去,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并在此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懷,在對文章的思想內容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感受之后,還要進一步再讀語言文字,體會語言文字是怎樣反映思想內容的,從而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2.在理解詞、句、段、篇的內在聯系上下功夫
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不僅要重視語言文字,更要重視它們的內在聯系。也就是說,不僅要開展每個詞、每個句子、每一段話,更要弄明白詞、句、段之間是怎樣聯系起來的,文章是個整體,文章中的字、句、段都與文章緊緊相連,都只能在表達一定的思想內容中才產生旺盛的生命力。如果離開了與整篇文章的聯系,離開了它們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這些詞、句、段就失去了它們應有的原本的光彩和意義。因此,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著眼于文章的整體,重視字、詞、段、篇的聯系,處理好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要重點指導學生在理解詞與詞、詞與句、句與句、句與段、段與段、段與篇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其內在聯系上狠下功夫,不要把詞、句、段與文章分裂開來,孤零零地就詞講詞,就句講句,就段講段,那樣,必然會使一篇生動感人的文章變得支離破碎,索然無味,也不要片面強調文章的表面形式,而忽視對思想內容的理解,只有真正理解文章內容,在思想上引起共鳴,才能促使學生自覺閱讀。
3.幫助學生把已知和新知聯系起來
從語言文字的形式到理解思想內容的過程離不開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閱讀過程就是從已知到新知的過渡。在閱讀教學中,無論是理解詞和句,還是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都應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要在已知和新知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幫助學生把已知和新知聯系起來,動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去獲取新的知識。弄清一些似懂非懂的問題,完成從已知到新知的過渡。要靠學生自己的實踐,這就要求教師要弄準學生已知的情況,定準起點,指點方向,幫助學生從已知走向新知。
二、加強與家長的聯系與配合
1.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
首先,當孩子回到家時,家長要以身作則,要讓孩子回到家后看到父母也在看書,而不是吵鬧的電視聲、麻將聲,通過家長熱愛讀書的行為舉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從而讓學生將讀書當成一種習慣。其次,在雙休或是假日的時候,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多去圖書館或是書店看看,書店的讀書氛圍就像是一種磁場,在不經意間就會對孩子產生好的影響;最后,在孩子過節的時候,父母可以為孩子送上一本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的書,讓學生在書中體會到快樂,享受書給孩子帶來的樂趣。
2.充分利用親子閱讀
有這樣一句話:“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但你永遠不會比我負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這句話充分地體現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育者,孩子也不會一出生就對閱讀感興趣,這就需要父母做好榜樣,首先自己喜歡閱讀,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閱讀來教會孩子道理,而不是選擇傳統的打罵。通過親子閱讀,不但言傳身教地讓孩子喜歡上了閱讀,更拉近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三、課外讀寫必須同步跟進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調查顯示,我國國民閱讀率持續走低,有閱讀習慣者僅占5%。從這一點來說,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學算不上成功。閱讀,是語文課程的目標——小學階段課外閱讀量145萬字;閱讀,是知識經濟時代對每個人的要求;閱讀,更是一種生活,關系到每個人一生的幸福。發達國家十分注重讀書。英國政府曾創造性地將讀書延長為閱讀年。日本各部省也將2000年定為“兒童閱讀年”。美國聯邦政府自1995年再度提倡學童讀寫運用以來,陸續提出了“美國閱讀挑戰”“卓越閱讀方案”“閱讀高峰會”等計劃并附諸實施。布什任總統時提出“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教育改革方案,并將“閱讀優先作為政策主軸,撥款50億美元,希望在5年內,讓所有3年級小學生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
無論從培養學生讀書看報的習慣、完成145萬字的課外閱讀量來說,還是從給每個孩子一個美好的人生,使我國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來說,指導學生進行課外讀寫,是我們的份內之事。老師們會問:時間在哪兒?課外書在哪兒?我們要向鐵人王進喜學習,“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時間從閱讀課中省一點兒,自習課、活動課借一點兒,一周能安排兩三節就安排兩三節,至少一節總可以吧!集中這一、二、三節課讀課外書、讀整本的書。老師做一些推薦圖書、指導閱讀、組織交流的工作,可不定期地開設“課外閱讀指導課”,或推介讀物,或進行閱讀指導(怎樣讀書看報看雜志,怎樣作摘記,怎樣寫心得……),或進行展示交流,召開“班級讀書會”。在小學階段,如果使自己的學生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做到“走遍天下書為侶”。這樣的老師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