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梅
耐久跑對于發展中的學生身體素質有著重要意義,其在體育教學中占有特殊地位,是田徑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根據目前中學生身體素質較差、耐力較弱的現狀,體育教學中應采用科學豐富的手段去改變現狀。結合理論和實際,主要講了初中體育耐久跑的一些教學經驗。
初中體育耐久跑思想教育分層教學法人經過長時間實際鍛煉,心臟功能、呼吸功能會得到提高。在冬冷夏熱和疲勞的耐久跑練習中,還能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耐久跑既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又要求有一定的耐力,因而在教學力要緊緊抓住速度、耐力這個主要矛盾來安排教學。采用短跑、中跑和超長段跑(包括野跑)以及其它形式的練習。
一、耐久跑對增加學生體質的重要意義
從生理角度分析,耐久跑成績取決于人體在活動中攝取外界空氣中氧的水平和無氧條件下的工作能力。100米跑無氧代謝占50%左右,有氧代謝占10%左右。500米跑無氧代謝占60%左右,有氧代謝40%左右;1000米跑無氧代謝占5%左右,無氧代謝可以提高血液中堿貯備量,從而可以中和無氧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乳酸,提高中樞神經在弱酸環境中的工作能力。反復多次的最大強度練習,能增強人體最大負荷能力,提高速度。但短跑又會產生不利的一面,過多的強度跑,人體本身會產生大量乳酸,酸堿度失去平衡,導致肌肉神經興奮性下降,肌肉疲勞無力。反復多次耐久跑練習,可提高人體呼吸系統和心血管機能水平,而且掌握了運動時要適當加深呼吸深度的方法,最大攝氧量水平升高。但單純練長跑容易導制慢定型,這就要求我們變換練習方法和內容,采用短、中、長距離練習,有利于提高速度耐力,克服無氧和有氧代謝練習所造成的不利因素。合理安排運動負荷,是提高耐久跑練習水平的重要手段。量和強度是運動負荷的兩個方面,兩者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可以互相促進,不斷提高。在練習時要根據中學的特點和具體情況,從實際出發。總的負荷不能太大,1000米跑時,一開始應是勻速跑,在300和400米時開始沖刺。
二、在耐久跑教學中要加強思想教育和理論知識的灌輸
1.思想教育工作是耐久跑教學的重要一環。學校體育具有豐富的思想品德教學因素,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根據中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結合耐久跑教學的特點,進行思想品德教學,以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在耐久跑教學中,必須要讓學生明白,只有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難,樹立信心,堅持到底,才能完成聯系任務,才能達到預定的要求。
2.理論知識有利于耐久跑實踐。在耐久跑的練習中,許多學生都害怕出現“極點”時的感覺,錯誤地把“極點”當成了極限,跑途中不敢主動加以克服。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在練習之前,先安排一定時間的理論教學,使學生懂得“極點”是跑途中內臟器官機能的惰性產生的一種暫時不適應現象,并不是所謂的極限,繼續頑強地跑下去,對身體并無大礙。當然,向學生介紹克服“極點”的方法是必須的。同時,講述耐久跑對增強體質的好處,講述在耐久跑練習中鍛煉出來的意志品質將在一生中發揮極其積極的作用。做好了這樣的思想動員工作,學生在耐久跑練習中出現“極點”時,就會正確對待、主動克服,順利地度過難關。
三、在耐久跑教學實踐中,根據學生的特點采用分層教學法
1.按學生體能分組進行教學。學生體能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正因為這種客觀存在,使我們必須考慮耐久跑教學的分層教學法。如果對全班同學提出同樣的要求,實行同一個標準,那么就必然會出現一部分同學“吃不飽”、一部分同學“剛剛好”、一部分同學“吃不消”的現象。所謂分層教學法,就是把上述“吃不飽”“剛剛好”“吃不消”的同學分成A、B、C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體質,在教學中區別對待,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通過不同要求的練習都能得到提高。初中階段的學生自尊心和好勝心都很強,這樣分組教學,有利于他們的相互促進。有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耐力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并會積極要求調到高一級的組。
2.對各層次的教學目標要明確。由于各層次的素質基礎是不同的,所以對各層次提出的教學目標也應該是不同的。教學目標的確定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根據耐久跑(一般初中男生為一千米跑,初中女生為八百米跑)教材的特點,采取定量和定性指標相結合,力爭使每一個學生的目標經努力都能達到。在教學中,應要求A組學生則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這樣,就會充分調動學生的練習積極性和信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進步。
3.教師要抓重點,以中間層次為主,促進兩頭。對學生進行分層以后,往往B組的學生占全班的五分之三左右,A組和B組學生只各占五分之一左右。教師在教學中應著重抓住中間層次,對兩頭施加壓力。在促進兩頭的同時,又反過來刺激中間層次的積極性,使全班學生在耐久跑練習中出現熱烈競爭的局面,大家你追我趕,力爭上游,這樣的課堂氣氛正是我們所夢寐以求的。
4.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結對子進行練習,讓學生教學生。由于教學中教師不太可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結對子一塊兒進行練習,也不失為一種良策。特別是讓成績已滿分的學生跟成績尚未及格的學生結成對子,往往能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讓優生帶著弱生跑,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讓優生教弱生,既發揚了學生之間的互助友愛精神,又可以使弱生領會一些從教師那里難以領會到的東西,從而能夠迅速提高成績。
四、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耐久跑技術
1.培養學生養成正確的跑步姿勢。對那些“后仰跑”“坐著跑”“腳后跟跑”等錯誤姿勢,要盡力讓其改正。尤其要提醒學生注意的是,跑步時應以前腳掌先著地,或用全腳掌著地,落地后很快過渡到前腳掌支撐的方式。同時,對直道跑和彎道跑要提出不同的技術要求。
2.要求學生在耐久跑實踐中合理地分配體力,對各階段的速度進行限制。許多學生多是有過這樣的經歷:即在耐久跑中開始快跑如飛,后程拖著腿跑,教師應讓學生避免這種現象。
3.對跑的節奏要求和呼吸相配合,跑的節奏與呼吸節奏合拍,將有利于減少體力的消耗。步長與步頻也必須合理,有些教師一味要求學生拉大步子,這其實并不一定科學。現在多主張小步頻快步頻。但無論如何不能打亂步子和呼吸的節奏,以免影響耐久跑的速度。
4.幫助學生減輕和克服“極點”。首先,在耐久跑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然后當“極點”出現后,應堅持繼續跑下去,同時注意加大呼吸深度,尤其是加大呼氣,減少呼吸次數,必要時可以把兩手插在腰間,放慢速度,實在不行時也可以走一段距離,調整節奏后,難受的感覺就會減輕,沉重的雙腿也會顯得輕松起來。
除上述體育課堂教學外,讓學生利用早操、課外活動或者從家中到學校這段路程進行耐久跑練習,借以鞏固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和方法,養成經常鍛煉身體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