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金玲
閱讀教學是以文章教學為中心,組織學生學習文本解讀,培養閱讀能力的教學活動,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處于基礎和核心地位。尤其現在強調素質教育,以及中考語文試題的改革,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更顯得重要,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衡量語文教學質量高低的標準。
初中語文教學閱讀能力研讀文本師生互動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生的智力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我國著名的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把語文教學分為三種境界:一是傳授知識;二是培養能力;三是塑造性格。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語文課要擔負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任務。因此,閱讀教學在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等諸方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善于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語文來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和道德修養;在領會教材思想內容的同時,加深對語言文字的領悟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呢?
一、課堂閱讀教學課前要研讀文本,課上要形成師生互動
一是教師在教學之前,要反復研讀文本。讀懂文本是進行閱讀教學的基礎,對于文本沒有一定的掌握的情況下進行閱讀教學,無疑是無米之炊,談不出什么東西來。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只有在教學之前,將文本的理解真正了然于心,完全做到胸有成“文”,才能給學生提供教學的源源不斷之“水”。
二是在教師上課之前,學生要深入去閱讀文本。當前的閱讀教學普遍存在著這樣的一個偏見,就是學生的閱讀淺顯,根本沒有去深入閱讀文本,這樣的閱讀教學肯定是失敗的,因為學生連文章的基本內容也沒有了解,怎么能進行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呢?對于文本還是十分陌生的階段,怎么可能提出自己的疑難問題?怎么可能有新的發現。
三是課堂的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疑的膽量,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訴學生標準答案,那就難以把教學任務落到實處,也很難影響到學生的心理意識的接受,更何況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思想也會一如既往,因此,學生的主體意識就不會被激發出來,他們就永遠是臣服于知識的“奴隸”,是知識的“記事本”。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嘗試著讓學生參與教學,體現真正的學習民主。
二、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具體措施
1.教材的處理
現今經常談到教改,如何改,怎樣改,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同時,現在大部分教師都還是采用傳統教法,怕學生會跌倒,因而不敢大膽放手。分析課文時方方面面講透,這樣收效甚微,對學生又會產生誤導,認為老師這樣做是對的,跟著老師的指揮棒走。實際上教師應對大綱,教材深入研究,吃透大綱,洞察各類課文的個性,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裁剪教材內容,巧妙配置講和練的內容,突出重點使主次分明,詳略得當。圍繞重點展開教學,做到有的放矢。我們只要掌握了閱讀方法,就可推而廣之地閱讀課外讀物,為以后的應用積累豐富的材料。
在教材中應把教學素材轉化成一個知識發生的過程,思維展開的層次,引導學生通過思維探索獲得結論的教學步驟。要讓學生自己尋找答案,老師不能因趕進度或其它原因而喪失啟迪學生思維的良機,應巧妙設疑。用系列化的問題結論編織教學線索,或綜合運作多種解讀方法,由淺入深,主體展開或講練結合,技能合一,讀寫開花,力求思想知識、能力與智力開發融為一體。
2.激發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掌握知識的關鍵,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能使學生主動地吸取知識。在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呢?首先,讓學生要認識、端正思想,形成良好的習慣,使學生明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其次,在閱讀過程中,充分利用各種形式,調動學生興趣。比如,閱讀速度,讓學生上講臺以故事的形式復述閱讀內容,比復述內容的準確全面、生動性。由學生討論評判。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使學生在愉快中增長知識,鍛煉自己的膽識,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3.方法指導,分類推進
“教是為了不教”。閱讀教學中一定要充分重視方法傳授。不少學生反映,看了不少作品,但沒有什么收獲,其中就有一個方法問題,現時往往是教師一講到底,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得要領,學生只有聽的義務,沒有讀的權利,結果是拿出文章不會讀,讀也讀不懂,因而成績上不去,這實則是一種錯誤的做法。教師應授之于漁。如在講授小說時,同時也在傳授小說的鑒賞,甚至寫作方法要領。這樣學生以后遇到此類作品,就能觸類旁通。教師可根據教學經驗,形成一種模式。如教師提示——學生(或師生)研討——學生練習——教師小結。教師在實際操作中,應注意選擇好的例子,要選擇最有價值的典型例文、例段、例句對典型例子的分析、總結規律,形成方法。訓練思路,教師要作示范,規律、方法運用到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去。不能簡單的重復,應重視學生技能的遷移,方法要注意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閱讀水平的參差不齊,采用粗細結合的閱讀方法,分層次、分階段的方法,便于因材施教,照顧全面。例如,講讀《我的叔叔于勤》一文,可采用先讓學生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并指出兩次景物描寫的異同,再讓學生體會兩次景物描寫對文中主人公的心理起什么作用。當然,要使學生能在閱讀掌握知識,還應在教學中作為一個具體的指導。根據教改信息,增加課內外文段的閱讀,在對比中掌握知識,提高閱讀能力。
4.增加課外閱讀量
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大幅度地增加容量,加快課堂節奏,讓有限的時間發揮出盡可能大的效能,從課內向課外輻射、延伸。學生只須在充滿張力的思維和實踐中,才能領略學習的愉快,才能獲取切實的能力,從課內到課外,從文學到科技,多多益善,有了數量才有質量。可以吸取他人的寫作技能、技巧,增長知識。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具體做法可以是引導學生閱讀選入課本中的長篇作品或其他作品,也可以結合自讀課或課余活動,有系統、有針對性地分階段向學生介紹,推薦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及時溝通有關閱讀信息。如課前5分鐘可讓學生上講臺,用講故事的形式說說自已看的是什么書,書中講的是些什么內容,主題思想是什么?自己對此有何感想等說出來,讓學生作評判,是好、是壞,是對還是錯,這樣既活躍了學生,又增長了知識,使師生在愉快中教學。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發揮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