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柳 周 浪 盧見明
廣東省東莞市萬江醫院外二科,廣東東莞 523039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股骨頭壞死、股骨頸骨折等疾病的常用手段,其通過采用人造髖關節置換部分甚至所有自身關節[1],達到重建關節運動功能的目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近期效果較好,但由于老年患者身體弱,所患疾病多而復雜,因此制訂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同時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也較大[2],本研究對本院收治的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取得了滿意效果。
選取本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94例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各47例。觀察組中,男性26例,女性21例;年齡為 51~76 歲,平均(62.1±10.4)歲;股骨頭壞死 15 例,股骨頸骨折12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1例,強直性髖關節炎9例。對照組中,男性23例,女性24例;年齡為 49~75 歲,平均(60.5±11.3)歲;股骨頭壞死 13 例,股骨頸骨折11例,類風濕性關節炎9例,強直性髖關節炎12例。兩組的性別、年齡、分類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如年齡、性別、是否患有其他疾病、手術方式及目前反應)制訂相應的護理方案并囑責任護士嚴格執行;實行健康教育,根據術前、后的相應注意事項調整飲食結構等,并適時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術后指導患者盡早進行功能鍛煉。觀察組采用循證護理模式,具體步驟為:①護理人員應首先根據患者的病情、背景、教育、心理等方面進行評估,由于患者年齡大、身體弱、手術復雜、創傷大、術后并發癥多[3],因此如何防止并發癥的發生是護理方面的主要問題。②大量資料顯示,老年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常見并發癥有脫位、深靜脈血栓、壓瘡、肺部感染以及手術切口感染等[4]。③了解護理該病患者存在的主要問題后,再次查閱大量資料,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根據查閱的循證結果,結合多年護理經驗,最終制訂護理方案,具體措施如下。1.2.1脫位的護理 ①原因:患者長期臥床,髖關節周圍的肌肉萎縮,關節囊松弛無力,或由于術者在操作過程中欠熟練引起患者疼痛,使肌張力增高也可致使關節脫位。②護理方法:應制訂完善的手術方案、有效的麻醉鎮痛;在搬運過程中,保護髖關節,避免過度屈曲、內旋、內斂;臥床時應使用外展枕頭或穿丁字鞋,使用坐廁時,應遵循90°原則,適當的進行屈伸下肢練習。
1.2.2 深靜脈血栓的護理 ①原因: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包括長期臥床、肥胖、高齡、心功能不全等,老年患者實施全髖關節置換術前無法活動[5]、手術后制動,導致遠端血流量減少,再加上手術部位附近的血管受到損傷,血小板的黏附性和凝固性相對增加,這些因素都增加了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且心功能均有減退,易導致靜脈血栓形成。 ②護理方法:護理人員在術后應使用彈力繃帶包扎下肢并抬高,以利于血液循環,每次床頭交接班時,檢查患者下肢擺放體位是否正確,觀察血運、皮溫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疼痛、發紺等現象,對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可給予低分子肝素鈉皮下注射,2次/d;指導患者早期運動,在麻醉未清醒時,應對下肢肌肉進行被動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待患者清醒后,在病情許可的情況下盡早開始做關節活動及肌力訓練,以防止肌肉萎縮的發生,避免高脂、高鹽飲食,宜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
1.2.3 手術切口感染的護理 ①原因:患者年齡過大,免疫力低下,抗感染能力差[6];手術室的消毒達未無菌標準,手術室人流量過大;手術時間過長,手術范圍大且深;術后護理人員在護理操作過程中無菌觀念不強。②護理方法:在術前、術后預防性地輸注抗生素,加強手術室管理,提高消毒標準,控制室內工作人員進出,護理人員在操作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術后要充分引流,保持傷口干燥,及時更換輔料,密切觀察患者體溫,出現發熱時應及時作出判斷并正確處理。
1.2.4 壓瘡的護理 ①原因:患者術后長時間處于臥床狀態,體位長時間未得到更換,背部潮濕,且骨突受壓部位長時間承受較大垂直壓力、剪刀力等[7],造成了皮膚組織損害。②護理方法:每次床頭交班時,都要嚴格檢查皮膚患者的受壓情況;按時更換床單,保持皮膚干燥,每小時翻身1次,并對受壓皮膚進行按摩;可考慮使用液體床墊,減少局部皮膚壓力。
1.2.5 肺部感染護理 ①原因:老年患者的呼吸道防御功能減退,且抗感染能力差,再加上呼吸道內分泌物黏稠且未指導患者早期運動以預防靜脈血栓,長時間處于限制活動狀態[8],肺內痰液不易咳出,導致肺部易發感染。②護理方法:保持呼吸道通暢,鼓勵患者多做深呼吸,可采用吹氣球法,對于有痰者,指導正確咳嗽的方法,對于無法咳出者,可采用拍背法協助痰液咳出,同時注意保暖,防止感染發生。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術后各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 1)。

表1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n(%)]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及恢復行走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 2)。

表2 兩組住院時間及恢復行走時間的比較(d,x±s)
近年來,隨著人工髖關節置換技術的成熟,其應用越來越多。人工髖關節代替原有破壞的關節來恢復患者的行走功能,消除了關節疼痛,改善了關節功能,使患者能夠更好地生活、工作[9],但其手術并發癥較多。以往的護理方案雖然能滿足大部分患者的要求,但對于老年患者,護理人員由于缺乏相應的護理經驗,只能在摸索中進行,缺乏護理工作的目的性和主觀性[10]。循證護理是現代循證醫學在護理學中的拓展應用,將最好的臨床研究證據、臨床實踐及患者訴求相結合,通過參閱最新的科研信息指導護理人員制訂最合適的護理方案,從而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11],使護理人員能有的放矢地解決護理過程中的問題,避免了不必要的錯誤,滿足了患者對現代護理提出的更高要求[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的住院時間及恢復行走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提示循證護理在全髖關節置換術老年患者中的效果顯著,能顯著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治療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劉玉霞.循證護理在預防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2,10(5):399-400.
[2]劉祥敏,李曉莉.循證護理在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護士,2012,(9):54-56.
[3]胡軍,曹絨霞,李旭升,等.循證護理在帕金森合并股骨頸骨折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J].實用醫學雜志,2009,25(17):2959-2961.
[3]李松林,陳志.循證護理在預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合并深靜脈血栓的應用[J].當代護士,2013,(5):45-46.
[4]唐蕾.高齡患者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循證護理[J].中國療養醫學,2013,22(8):729-730.
[5]宋莉,吳秋萍,李萍.循證護理預防老年高血壓病患者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18):2484,2499.
[6]張琪.循證護理在干預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8):10-12.
[7]溫世林,鄒家柳.循證護理在全髖關節置換術圍術期護理中的作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8):127-128.
[8]游濤,許來峰.老年全髖置換術康復循證護理干預[J].中國民康醫學,2011,23(7):899,901.
[9]王文平.循證護理在全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西南軍醫,2010,12(5):853-855.
[10]陳靚.循證護理在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中的應用[J].中國校醫,2006,20(4):427-428.
[11]胡軍,敬琳,蘇萍,等.成人先天性髖關節脫位伴有股骨頭壞死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循證護理[J].中國中醫急癥,2009,18(12):2095-2096.
[12]蒙少鳳,歐春紅,李明明,等.循證護理在預防老年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并發癥中的應用[J].微創醫學,2009,4(6):70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