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歡歡
?
康德的“絕對命令”與“人是目的”
文|丁歡歡
康德從善良意志、人是目的等概念中引出了絕對命令,制定出一些理性必須遵守的準則,希望建立一個道德王國,該文主要從康德在所著的《道德形而上學原理》絕對命令與假言命令的內涵與區別入手,進而講述絕對命令與人是目的的關系。

康德的道德哲學深邃并引人思考,時至今日,對康德哲學的研究已經相當深入,為了更好地理解康德哲學關于命令式及其相關概念及邏輯體系,本文主要從命令式這一概念出發,從絕對命令與人是目的來探討康德道德哲學的核心問題。
在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一書中,在文章的中間部分提出了命令式并貫穿在其邏輯論證過程之中。什么是命令式及假言命令與定言命令如何表達,康德在書中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他認為:對命令這一命題的形式表達就是命令式。命令式是唯有有理性的東西是按照客觀規律的概念,也就是按照原則而行動的,其它均依據規律辦事。這些按照客觀規律行動的行為稱之為理性的命令。
依據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一書中他將命令分為假言命令和定言命令。“一切命令形式,或者假言的,或者定言的。假言命令把一個可能行為實踐必然性看作是達到人之所愿望,至少是可能愿望的另一個目的的手段。定言命令,即絕對命令則把行為本身看作是自為的、客觀必然性的,和另外目的無關。”,這種分類與理解,我認為用通俗的理解應該是假言命法就是有條件的,定言命法是無條件的。這里的關鍵是理解什么叫“條件”。為方便理解,你可以比較以下兩句話:1.你應該早睡早起。2.你應該誠實當你問:“我為什么應該早睡早起”?你可能會傾向于這樣的答案:因為早睡早起對身體好。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身體好,那么你就應當早睡早起。反過來,一個人壓根就沒想要身體好,那么“你應當早睡早起”就對他沒有約束力了。也就是說,“你應當早睡早起”這件事情建立在一個“如果”上,也就是“條件”上:你如果希望身體好的話。再進一步看,這里的“應當”是作為一種實現某個目的的“手段”而出現的。也就是說,“早睡早起”這件事本身是沒什么好不好,應不應當的;它好,它應當,是因為另一件事好,另一件事應當:就是身體好。而早睡早起只不過是達到另一件事情的手段而已。但是當你問“我為什么應該誠實”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當然你也可能傾向于這樣的回答:因為誠實的人會笑到最后,會贏得人家尊重,等等。你也可能會說,因為誠實雖然看上去吃虧,但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呢等等。但是!對于誠實這個問題,一般來說人們并不是這樣看待的:如果你想笑到最后撿到大便宜,那你就應該誠實。如果你想得表揚,你就應該誠實。如果你想得到精神獎鼓勵獎,你就應該誠實。而是這樣看待的:就算你笑不到最后撿不到大便宜,你也應該誠實。就算你得不到表揚(甚至反而背了黑鍋),你還是應該誠實。就算大家都誤解你,連安慰獎鼓勵獎都沒給你,你依舊應該誠實。也就是說,“你應該早睡早起”和“你應該誠實”這兩件事是朝向完全不同的兩個方向。前者建立在“如果”上,而后者非但不是建立在“如果”上,反而恰恰是建立在一個個“如果”被撤銷掉的基礎上的——這就是所謂的無條件性。并且正是因為它是無條件的,所以它是普遍的,對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它都如此——不管是誰,在什么情況下,都應該誠實。
康德提出了三條基本的道德命令,其中的核心就是人是目的這條命令式,依據性質這些都是絕對命令,人是目的構成了康德倫理學的基礎和重要命題。人是目的這一命題也是倫理學進步的表現。人是目的表達了什么樣的內容呢?萬千世界當中,人之所以是人,人之所以是神圣的,人之所以具有道德價值的原因在意人是唯一理性具備者。人作為理性的存在者以自身為目的,自身就構成了自身的目的。
長期以來,理論界形成了一種定見,即康德視“人”為“目的”,而不是“手段”。其實,這種流行的見解完全缺乏對康德著作的深入研究和細致領悟。在康德的著作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即他從未否認,人在實際生活中會成為“手段”,他強調的只是:人不應該僅僅被當作手段來看待和使用。也就是說,人是理想中的目的和實際生活中的手段的統一體,而在這個統一體中,康德注重的則是“人是目的”的這一理想的維度。
人是目的是康德倫理學的出發點,也是其道德命令的中心,人是目的不僅僅揭示了人作為一個理性的存在者是神圣的。人是目的說明了人之所以為人,它自身就是目的,人生存在世界之中的一切只有相對于人來說才具有價值和存在的意義,所以人需要被尊重。人之為人和人的存在是有目的的存在,總之,綜上所述,在人與物的關系上,康德認為,物是手段,人是目的;而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康德則認為,人在實際生活中常把自己或他人視為工具,而從理想狀態上看,人應該把自己或他人,即每一個理性的存在者視為目的。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