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應祥
?
語文分層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文|張應祥
針對目前實行的分層教學存在的弊端,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提出職業學校分層教學要以人為本、充分開發現有教學資源,以便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學生本身具有不同智能結構和認知方式,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也提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觀點。為了適應不同學生的智力、認知、興趣的差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少地區已開始實施分層教學。分層教學的理論依據有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觀點,胡興宏提出的“分層遞進教學”的教學模式等。本文結合自己在實施分層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談幾點認識。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它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實現個性化教育目標的有效措施。如何利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使每位學生最大限度地發展,這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分層教學的做法,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由于采用分層教學,教師在備課中備學生這一環節,更加明確具體了。比如,在講授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時,課堂上,A層學生必須理解蘇詞風格,并展開想象的翅膀,揣摩詞的意境美。B層學生理解蘇詞風格并與前文的柳詞比較。C層學生只要了解詞的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即可。作業布置上,C層側重檢查背誦;B層學生完成練習冊上的基礎知識;A層學生查找資料,完成《蘇軾對海南的貢獻》,或改寫《赤壁懷古》。這樣,A層學生覺得作業有挑戰性,趣味性,能提高自己。B、C層學生覺得作業力所能及,愿意做,及時交。這樣避免了以往教學中一些學生因沒有壓力、動力而厭學,一些學生因聽不懂,完不成作業而棄學的現象。
分層走班帶來的困難。所謂“分層走班”,即對需要分層的課程,把同年級學生按一定標準分層組班,走班教學。這樣當分層的科目不止一科時,經常要打破原來的班級上課,在教學課時、教室的安排上很難協調好,對原有班級的管理也不利。況且, A、B、C三個層次,一般層次高的紀律會好些,反之亦然,那么,在師資分配上,誰愿意教基礎差的一層呢?
分層不走班的尷尬。所謂“分層不走班”,即在一個班級里,依據某課程的需要,按一定標準分成若干層,但在授課、考試時不同層次的學生仍在一起進行。要求授課教師從備課、講課、練習設計、測驗等環節,因層而異。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且不說教師們授課的學生多,難于記住誰在哪個層次。單說課堂上B層學生想答A層題,老師能說“不”嗎?
兩種分層方式的相同弊端
分層標準不明確。現行的語文分層教學,其標準只是大致的,各層的教學目的很籠統,以致學生不明確自己學A層與學B、C層有什么區別,他們認為分與不分都一樣,甚至有許多學生為了減輕壓力,愿意到B層甚至C層、D層。
操作不規范。現行的語文分層教學是以學生的書面考試成績為依據,明顯地印有應試教育的痕跡,而無視學生的興趣、特長等個性差異。這樣的所謂分層,不僅難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甚至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重蹈優差生區別對待,“重優輕差”的舊轍。
評價不合理。首先,一些分層考試的試卷只是個別題目難易不同,到底什么樣的題目才算難,什么樣的才算易,出題老師也沒有什么衡量標準。其次,分層考試中倘若A層學生答了難度較大的試題,其結果是可能是B、C層學生的分數會超過A層,這對學生評優很不公平。因此,許多學生不愿意選擇A層。
要使分層教學真正服務于學生,為學生的發展著想。就必須結合職業教育特色,結合各校實際進行分層。
以人為本,以發展的眼光看分層。
分層的初衷是照顧個體差異,分層的目的是讓學生揚長避短,充分展示每位學生的優點、長處,以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
在教學實踐中,當我們關注每位學生時,我們會發現每一個都是鮮活的個體,他們各有所長。語文卷面成績低的學生,未必口語表達能力差;常規課堂上好動的學生,未必想象能力差。由此看來,簡單地依據考試成績來分層是不科學的。學生之間的區別不在于分數的高低,而在于興趣、愛好的不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說法。因此,考慮到初中教育的特點和學生的發展,語文分層教學應充分體現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分為普通型、特色型、升學型三個層次(即三大板塊)。
普通型(基礎型、普及型)。《初中語言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內容分必學、必選和自選3個部分。必學部分體現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是初中語文學習的基礎內容和必須達到的最低要求。”由此可見,語文教學不管怎么分層,基礎的知識必須人人掌握,以提高全體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因此,普通型的教學層次要滿足大眾胃口,依《標準》要求教學,同時,作為普及性,授課、評價要求不能太高,以本班低層次學生能接受為主。
特色型(興趣型)。《標準》還指出:“語文教學內容應根據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和發展特長的需要確定,學生可按自己意愿選修。”特色型教學層次的設置,正好迎合在語文學習方面有某些興趣愛好或專長的學生口胃。教材可選用校本教材。教學方法要靈活,要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加強教學的實踐性。校本教材可開設《詩詞賞析》、《閱讀與寫作》、《天祝文化》、《我的心聲》、《愛好寫作》、《口語訓練》等特色課程供學生選擇。
升學型(挑戰型)。不可否認,現行教材如果不進行深入挖掘,就很能適應當前的升學的需要,我們便在其它學生的基礎上進行加強,讓他們扎實掌握語言基本功,讓他們有很強的閱讀和獨立寫作的能力,讓他們能在升高中的應試中游刃有余。
現代教育觀提出“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因此,擬定以上教學層次后,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層次,而絕不是強制性的。一學期后,學生可視情況重新選擇或學校依學生興趣調整各層次的內容設置。
(作者單位:天祝縣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