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任智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陶裝飾形式中最常見、歷史最悠久的則是陶刻,紫砂陶刻的基本步驟是在紫砂器成型之后,未進窯燒制以前,以刻刀在紫砂坯體上進行書畫刻繪。追溯宜興紫砂的陶刻淵源,大抵可以說是摩崖碑刻文化的延續,就像云南建水陶最重要的一個裝飾特點就是“殘帖”,那是源自于書法藝術的存留形態。宜興陶裝飾在紫砂興盛初期的明代就有根源可尋,但在明代紫砂的發展史中尚未發現如清代陳鴻壽所創制的“曼生壺”系列那樣成規模和體系裝飾的紫砂器集群,而金石家陳鴻壽無疑則是紫砂史上開一代新風的巨擘。在這種創新中,自清代到新中國建立,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裝飾模式,有改變的是陳鴻壽所流傳的刻字幾乎是金石流派的雙刀刻繪,而自陳鴻壽之后,雙刀刻繪雖流傳至今,但經過無數紫砂藝人的創造與傳承,已成為目前眾多陶刻刀法中的一種,民國紫砂藝人的刀下中已逐漸出現了單刀、混刀等表現形式,恰如書法創作中的中鋒、側偏鋒用筆之說,多樣而富于變化。而今的紫砂陶刻,刻法上沿襲了前人的刀法,工藝上也有了嶄新的發展。現以這款紫砂“隨緣壺”為例(見圖1),談談當代紫砂陶刻的裝飾藝術。

圖1 隨緣壺
紫砂“隨緣壺”精選原礦紫泥制成,色澤內斂。此壺型繼承了傳統“石瓢壺”的精粹,整個壺身呈“金字塔”形,豐潤飽滿。壺器的重心下垂,使用穩當,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壺蓋與壺身嚴絲密縫,制作精巧細膩;壺嘴的特色在于短小有力,為流水狀,使壺器多了幾分柔和;壺鈕采用常見的拱橋造型,與壺嘴的流水狀設計呼應,使整款壺在簡單中多了一份活力。賞玩壺心中不覺寧靜,細品此壺,會看到其氣蘊挺拔精神的一面,這正是紫砂“隨緣壺”的魅力所在。
紫砂“隨緣壺”的陶刻分書法、繪畫兩面。壺腹的一面陶刻著“竹風留客飲,松月伴賓茶”,詩句體現了在月明星疏的夜晚,主人和賓客在竹下品飲清茶時悠閑自在的樂趣,那微動的竹風仿佛在頻頻勸著客人多飲幾杯,莫要辜負這夜色之美。而壺器的另一面則刻繪了一幅與詩句內容呼應的畫面(見圖2),畫面中,兩位仙翁正在聊天、對飲,興致勃勃。在如此愜意的夜晚,有朋友相伴,有溫茶相隨,聊聊生活的喜怒哀樂,許多前塵往事在閑談中、在溫茶里漸漸釋懷,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圖2 隨緣壺
在紫砂壺上進行陶刻,不僅需要高超的陶刻技藝,且需擅長書畫創作,更要具備書畫的功底。書畫功底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刀法的練習與之相比卻容易的多。而從紫砂“隨緣壺”的陶刻來說,陶刻技藝的精益求精,已經成為孜孜不倦的追求。此外,“隨緣壺”采用的執刀技法是傳統的執刀方式,是最適合陶刻的執刀法,不僅流轉爽利,且刀法的表現力豐富,無論是書法“竹風留客飲,松月伴賓茶”或是繪畫詩句的應景,都能在紫砂“隨緣壺”上得到完整的體現。
從事紫砂壺陶刻的生涯中,每一次創作都能有著不同的感悟,而今對于紫砂陶刻的運刀方法已經了然于心,在陶刻中更應將多種刀法結合使用。在紫砂“隨緣壺”的裝飾運用上,陶刻的書、畫體現了一種自然純樸的隨緣之美,就像人和人一樣講究緣分,知己難求,一旦擁有不錯的知己就是一生用之不盡的精神財富。
[1]紫砂陶刻提高紫砂壺藝術價值 [N].今晚經濟周刊.2012.09.26.
[2]陸吉明.陶都:東坡門僮宋鴻偉[N].城市生活.201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