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生
(宜興 214221)
紫砂壺的造型設計是制壺藝人重要的基本功之一,關系到作品的藝術形象和文化包容,也是作品成功的前提。對于當今紫砂從業者而言,造型設計這門學問永無止境,主題定位中追求形式與內容的契合,提供不同的主題闡釋與文化解讀。唯有堅持這一原則,宜興紫砂文化才會以更加艷麗多姿的身影曼舞在藝術的殿堂。這款紫砂“追月壺”(見圖1)就是將具有方剛之氣的四方壺和含有韻味的圓壺結合為一體創作出的一款新器型,是與主題“飲出清心”的主題相契合的藝術作品。

圖1 追月壺
這把紫砂“追月壺”是用精選上等的紅泥手工制作而成,壺色瑩潤如玉,壺型精美典雅,惹人喜愛。此壺以圓月為壺型,壺底拱形,置放穩當;圓形壺鈕高高豎起,線條修長細膩,在四方壺蓋上挺立的效果十分精神;四方嵌蓋嚴謹,覆蓋在整個壺體上方,使整個壺體端莊大氣;壺嘴短而四方,嘴頭收縮,實用性得到極好的彰顯;月牙狀的倒把隨身勢,與壺嘴的流勢相應和。這款紫砂“追月壺”的四方線條隱藏在圓器造型中,把虛、實線條相結合,更顯精巧。在壺腹上繪出“飲出清心”的字樣,增添了幾分清雅的文人氣息。觀此壺,形態優美,猶如坐臨山川日月,光輝璀璨美景盡收眼底,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
紫砂“追月壺”的壺身呈圓月狀,底部拱形,精致而實用,別有創意。圓型的壺身似乎是要匯聚天地靈氣于一壺中,從圓孔壺鈕自上而下看壺,折射的光亮恰似一輪皎潔的月亮倒映在水中,令人浮想聯翩。縱觀壺體,又能驚奇地發現此壺就像即將滿月的形狀。在透進窗臺的柔和月光里,人們感受到了卻月待圓的神韻,像一首舒卷的歌、像一首柔情的詩、像一本靜謐的書。待圓的月亮眉眼低垂,訴說著心底的恬靜情懷;待圓的月亮懸在天空,映照著這個已經入睡的水鄉小城,皎潔的光亮更像流水般一瀉千里。相比傳統的圓月造型,紫砂“追月壺”所融進的四方線條使此壺偏方偏扁,在制作上顯然更具難度,同時也塑造了形制規范的方器特征。
傳統壺型里不乏以月為主題的作品,然而在這款“追月壺”中顛覆了傳統的束縛,它將四方壺與圓月壺的造型相結合,欲圓未圓、欲方未方,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此壺警示世人,凡事全則半,半則全,欲求十全十美反而不及,無為而為,反倒有益,退一步海闊天空;第二,人生雖然不盡完美,但是只要心存美好,像月亮那樣追求每一次的圓滿,生命在變化無常中也能盡顯其美。喝茶也一樣,盡管生活中出現諸多不如意,也要“飲出清心”,以浩浩然之大氣笑對人生。
紫砂“追月壺”以四方線條裝飾,“四”,西方信仰中是代表人的數字,西方古時候有觀點認為有火、地、風、水四元素構成了世界的一切,一年有四季,所以“四”也有循環的含義;中文的“四”含有吉祥的蘊意,指事事如意;上海方言中“四”和水的讀音一致,水代表財,所以“四”又是吉利的意思;也有人將“四”和音樂簡譜中的“fa”這個音等同,這樣就和“發”諧音,顯然有財源廣進的寓意。總而言之,紫砂“追月壺”以四方線條裝飾,源于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正像月亮不可能保持圓滿,人生也不可能事事如意,然而有追求就會有希望。
這款紫砂“追月壺”的創作讓人更加意識到裝飾并不是越豐滿、越華麗越好,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關鍵是要比例得當,與整體造型相吻合,體現出了美觀大方、簡樸得體的特性。紫砂“追月壺”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元素,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讓人在鑒賞之余有一種濃郁的回味,產生意猶未盡的想象空間與對美的喜悅,在心靈上得到享受。
[1]培宗.半月瓦當學士壺[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09.19(07).
[2]段萍.東西方數字文化內涵比較[J].科教文匯.2006(12):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