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峰
(宜興 214221)
圖1 比翼雙飛壺
宜興古老而秀麗的山水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滋育了一代代名臣良將、文人學士,而且還孕育了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傲荷讲c祝英臺”的故事發生在東晉,可以說梁祝文化發端在宜興,流傳到江浙,漫游至全國,蜚聲于九州。根據近年來學術界研究的情況和有關資料看,無論從文字記述、史志記載還是從傳說角度,梁祝故事的原發地應當在江蘇宜興?!傲荷讲c祝英臺”的愛情故事膾炙人口,1 600多年來廣為流傳,它與 “許仙與白娘子”、“董永與七仙女”、“孟姜女”被列為我國四大民間傳說故事,鼎足于文壇,也都成為最具有輻射力和影響力的千古絕唱。
宜興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榮于當代,至今長盛不衰600余年,其中的奧秘就是傳統文化越來越成為紫砂壺生命力的源泉。“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紫砂壺的源頭活水就是來自于對傳統文化的不斷挖掘、提煉、承載、詮釋。把“廣為流傳,千古絕唱”的宜興梁祝文化嫁接到“冠絕一世,獨步千秋”的紫砂壺藝上,真正體現了紫砂文化的傳承、弘揚、創意、創新。
愛情是人與人之間的強烈的依戀、親近、向往,以及無私專一并且無所不盡其心的情感。在漢文化里,愛就是網住對方的心。梁祝故事雖然帶有悲劇色彩,但更多的是歌頌堅貞不屈、心心相印、相依相隨、永不分離的美好愛情。為了緊扣設計主題、突出設計創意,“比翼雙飛壺”(見圖 1)壺身設計為一個心形,壺蓋、壺鈕也設計為心形結構,壺身、壺蓋兩個心形疊加在一起,嚴絲合縫,口蓋嚴密,巧妙地點出了心心相印、相依相隨的愛情主題。壺流設計為粗短的流線型,壺把設計為圓圈形狀,緊緊依附于壺身,因為壺身設計為扁圓、心形外形,壺嘴粗短、壺把圓圈的形狀充分考慮了整體造型的結構緊湊、協調、合理、美觀,真正體現了藝術效果與實用性的完美結合,同時流線型的壺嘴與圓圈形的壺把使壺型產生了動感的藝術效果。壺身的裝飾更是頗有看點,突出創意。宜興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影響深遠的梁祝文化。發揮聰明才智,塑造了生動感人的化蝶故事,成為梁祝文化最為精彩的一章,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效果。把梁祝文化中最為高潮、精彩的一幕“化蝶”設計在壺身裝飾上,壺身兩側都設計有“化蝶”圖案,該裝飾圖案精美,遠看二只美麗的蝴蝶相依相隨、比翼雙飛;近看又似一對心心相印、永不分離的情侶,裝飾藝術底蘊深厚,含義絕妙,耐人尋味。“化蝶”本是有情人化幻而來,比翼雙飛的彩蝶細看就是兩個人的面孔,永不分離的一對情侶,設計構思、裝飾藝術效果精美絕倫。整款壺形沉穩、大氣,結構緊湊,清秀靈動,心形的外形,壺身精美的“化蝶”圖案裝飾,梁祝文化的精髓體現得酣暢淋漓。
先把設計構想用草圖畫出來,整款壺型的設計要充分體現梁祝文化的精髓,作為創新型的設計就要突出作品的文化味、藝術性、美感,同時又要兼顧和不影響其實用功能,因此設計時壺的各部分大小、比例、結構都要體現緊湊、協調、精美、藝術感。壺形外觀為心形,器型偏大,容量380cc。構思時對壺嘴、壺把經過了反復推敲、修改。因為壺身器型大,扁圓式的心形外形設計,壺身看上去縱向稍長,因此壺嘴與壺把要盡可能地短而緊湊,結合后使整把壺看起來比例緊湊、協調、美感,因此最終才確定壺身與各部件的最佳尺寸、比例,繪制出了滿意的設計圖紙。
設計創意主要體現梁祝文化中對最美好愛情的千古傳誦,體現有情人心心相印、相依相隨的美好愿望。因此泥料選用紅色的優質原礦清水泥,帶有喜慶、美好的色彩。整款壺采用全手工精心制作。壺身兩側裝飾“化蝶”圖案,裝飾過程采用泥繪手法。裝飾效果突出,圖案精美、栩栩如生,體現了強烈的藝術感、美感,文化內涵耐人尋味。同時整款壺采用了五件套的設計。因為突出了美好愛情的設計創意、主題,因此又特別配套設計了二只帶底托的心形小口杯,小口杯與杯托都是與壺身協調的心形設計,與整款壺搭配精巧、匹配?!氨纫黼p飛壺”整套作品充分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出色的設計創新能力以及對紫砂壺造型設計較高的把握能力與扎實的手工制壺技藝,不愧為一件有較高文化內涵、藝術美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