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娟
摘 要:語文學科無論對于高中生的學習還是生活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高中生語文基礎不夠扎實,絕大多數學生不重視語文這門學科,對語文作業更是存在輕視心理。鑒于此種現狀,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析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應對措施,以達到糾正學生不良作業心理的目的。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 高中語文 應對策略 作業設計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著眼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為學生終身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即學習除了注重“知識與能力”外,更注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高中生完成作業的過程應該是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生成和體現過程,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消除困惑、解決問題、創新知識、展示自我以及升華自我。這才是作業設計的本質所在。語文學科無論是在高中生的學科總分比例中,還是學習課時比例中都處于極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對學生生活學習的意義重大。但是,我們卻發現當下高中生對語文的重視程度和本學科的重要程度并不成正比。高中生在完成語文作業時普遍表現為應付差事。
一、高中語文作業設計中的不足和問題
(一)側重識記,忽視實踐
目前,大部分語文教師設計的作業違反了語文學科本身的規律。比如作業設計形式單一、內容單調;大量重復的機械訓練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創造。”[1]而這種重復式的作業形式把學生桎梏在有限的知識范圍內,限制了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是教學策略上的“固步自封”。
(二)模式單一,缺少新意
傳統的語文作業多以抄寫為主,其目的是鞏固課堂所學。但事實證明,過多的抄寫無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許多語文教師忽略了其他的作業形式,將語文作業簡單地理解為書面作業。這種片面的認識會導致以下問題的出現:學生欠缺自主能力,忽視語文學科的特點,作業缺少學生的思考參與。
(三)學科本位,視野狹窄
語文教學的現狀是過于封閉,過于注重學科本位。語文作業內容狹窄,大抵是課本內容的重復。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不會主動參與,根本無法通過作業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有新意的作業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教師應將作業從學生的負擔轉化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運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生的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盵2]
二、產生輕視語文作業心理的原因
(一)學生對語文作業的錯誤認識
高中生語文基礎比較薄弱,成績想要得到提高需要一定的時間。很多學生認為語文課學習的是母語,自己每天都在運用,不存在什么難度,很多學生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其他學科上,完全忽視了對語文的學習,對語文作業更是不屑一顧。
(二)學生對現有的作業設計不滿意
學生對記抄寫類作業感到厭惡,但有時這又是語文作業中必不可少的。造成學生對語文作業不滿的原因是教師作業設計存在問題。很多語文教師只注重課堂教學設計,很少用心去設計作業。
(三)學生對作業抱有僥幸心理
許多語文教師過于偏重課堂教學,對語文作業的監督和批改不夠重視。有的教師教學經驗不足,時常疲于備課,因而顧及不到對作業的檢查。有的教師職業倦怠心理比較嚴重,不愿意花過多的時間在作業上。這樣便于無形中助長了學生的敷衍心理,使得他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偷工減料,抄襲作業,甚至干脆不寫作業。
三、應對學生輕視語文作業心理的策略
(一)教師要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
教師應該經常向學生傳遞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指導學生正確學習,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積累對語文水平提高的作用。大部分學生表示對閱讀感興趣,可是由于課業負擔過重而沒有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因此教師應該從閱讀入手,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比如,教師可以在每節課留下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閱讀自己喜歡的課外書。課后安排學生積累,如摘錄名言佳句、精彩段落,寫日記、周記、隨筆等。
(二)教師要認真設計作業
語文教師要消除對資料的依賴。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自己設計有意義有價值的作業。很多學生都喜歡形式靈活的作業,如需要討論的、發揮想象的作業。因此,語文教師必須把傳統的聽說讀寫背,與討論、搜集資料等形式的作業結合起來。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作業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所以,教育工作者務必要對目前的語文作業設計進行改革。唯有這樣,高中語文教學才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個性發展。
注釋:
[1]倪文錦,歐陽汝穎:《語文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潘慶玉:《語文教育發展論》,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