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佳銳
摘要:鋼琴演奏是人類快速運動的一種形式,因此它符合人類運動的普遍特征--需要神經系統和運動系統的共同參與。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鋼琴教學將目光轉向了鋼琴演奏的中樞神經系統的訓練。但是筆者認為,大腦的掌控固然重要,運動系統的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
關鍵詞:鋼琴演奏 教學 運動系統
鋼琴教學分為三個學派:手指學派、解剖-生理學派和心理-技巧學派。手指學派強調高抬指和避免手臂的參與,解剖-生理學派強調重量彈奏和放松,心理-技巧學派認為神經中樞才是控制鋼琴演奏的根源。無論是哪個學派,他們共同的目標都是試圖通過探索更完善的演奏法來表達自己理想的音樂。但是從總體上來看,這些演奏法大體分為兩類:1.研究直接參與演奏的外部形式——運動系統;2.研究控制身體和表達思想的內部機制——神經系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鋼琴教學將目光轉向了鋼琴演奏的中樞神經系統的訓練。筆者認為,大腦的掌控固然重要,但是運動系統的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
運動系統又稱骨骼肌肉系統,主要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其主要功能是運動,受到神經系統的支配。雖然運動系統受到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但同時運動也會向中樞神經系統提供感覺和反射性的傳入,從而保持了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同時運動也對大腦的功能重組和代償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鋼琴演奏作為人類運動的一種形式(而且是快速運動),必然需要得到運動系統的充分支持。因此在鋼琴教學中,我們也不能僅僅注重中樞神經系統的訓練,必須要在強調中樞神經系統的訓練的同時,充分結合運動系統的積極配合,做到大腦和身體的平衡一體。
一、建立“橋梁”
一個好的音樂鑒賞家不代表他就是一個好的鋼琴家,縱使他的藝術修養再高,沒有長時間的與鋼琴接觸和練習,是無法演奏出好的鋼琴音樂的。因為他對自己的運動系統不熟悉,不知道如何通過控制自己的骨骼肌肉來發出好聽(自己想要)的聲音。如果我們總是在讀譜和分析作品,試圖通過理性的思考去建立樂句和樂段,我們會失去了和鋼琴親密接觸的聯系,和在運動時體內流動的能量。
鋼琴家的通過神經系統來支配運動系統的運作,同時與鋼琴取得聯系,如此看來運動系統是神經系統與鋼琴的“橋梁”,有著聯系兩者的重要作用。考切維斯基在《鋼琴演奏的藝術——一種科學的方法》中提到:“認為我們那雙最忠誠而且毫無努力意識的手,能夠再現我們音樂意圖中最復雜難懂的產物,是很天真的想法。”每位鋼琴教師在教學中都會遇到很多具有音樂才能的學生,但是他們中的一些會在發展手指力度和靈活性上遇到困難,而且困難不小。就如同如果作為重要媒介的運動系統——“橋梁”斷了或是流通受阻,我們的大腦依然無法與鋼琴取得良好的“溝通”。
所以為了讓大腦和鋼琴可以對話,我們首先要建立“橋梁”——需要充分讓運動系統接受并且準確地執行到神經系統發出的信號。從運動的角度來看,由骨骼肌產生動力,關節是樞紐,骨骼是被動的部分。我們需要充分讓骨骼肌產生動力,骨骼作為支撐和傳遞,同時保持關節——樞紐的通暢無阻。
肌肉的活力是鋼琴家演奏的生物學基礎,而實驗表明,肌肉橫截面的大小對肌肉的活力有影響——橫截面越大肌肉的活力越強,小則反之。而肌肉橫截面的大小由肌肉蛋白的含量決定,肌肉使用的程度越高,肌肉蛋白的分解與重組越快,所以肌肉只有通過練習才能增強其活力,肌肉這種“用進廢退”的特點也說明了在鋼琴上練習的重要性。然而過度追求強大的肌肉會影響肌肉的靈活性,而靈活性是鋼琴演奏者必須擁有的特質之一。
只有肌肉的運動卻沒有骨骼的支撐,那人只是一灘肉。骨骼像鋼筋一樣支撐著人類的身體,起到了力的傳遞作用。如果骨骼未發育完全,過多地使用會導致其生長變形,這也是為何琴童不易過早學琴的原因之一。
關節在人體運動中起到了支點的作用,其中的關節軟骨有承受力量,并且將作用力吸收、緩沖和均勻分布的功能。而鋼琴演奏本來就是通過力的傳遞使鋼琴發聲,所以作為樞紐,關節的使用在鋼琴演奏中不可忽視。充分保持關節的通暢是力與力在骨骼中傳遞的關鍵。同時關節的柔韌性在運動中起到了平衡、靈敏和速度的作用,關節受傷后會使力的吸收作用降低,而且損傷后不易愈合,所以鋼琴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讓學生預防關節受傷等職業病的產生。
二、適應并信任自己的身體
我們已經初步感受到了手指的運動狀態,但是依然無法靈活的運用,就如同一個孩子,他知道要伸手去抓東西,但是總是抓空。這時候,我們就需要通過反復練習來讓骨骼和肌肉熟悉這一運動過程。
練琴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適應的過程,特別是技巧的練習。我們的手指一旦熟悉了音與音之間的跨度,不用眼睛盯著看,我們也能順利的完成音樂的演奏。
在練琴的時候我們需要去注意你的身體想要怎樣去運動。瑪德琳娜在《練琴的藝術》中提到,雖然說鋼琴演奏者的手有獨立的意識這個理念很奇怪,但是當你在彈奏一個音符時,手臂會傾向于在下鍵過后以某種方式再運動下去,這個信號并不是大腦發出的,而是你的身體自己告訴你需要這樣做。這是一種自由的運動,這種自由有可能是好的,但同時也有可能向著相反的方向發展,比如抖手腕、塌手指等一些壞習慣。但是同時,人類會有自我調節的能力,如果你的身體做出這種運動的傾向是為了保護你的運動系統,而你卻因為老師的教導和理論書上所說的方法強硬的改變這種運動傾向,你可能會自己彈的很別扭,甚至對自己的運動機能造成傷害。
想要弄清楚這種運動傾向究竟是有益于演奏或是有害其實也不難,如果在彈奏的時候覺得舒服,而且對音樂的發展和音色的表現有幫助,那基本上這種運動傾向是有益的。但是如果在長時間彈奏后覺得別扭,打斷了音樂的流動性,甚至自己感覺到了不適和疼痛,那么請趕緊停下——“痛則不通”。
在一些時候,我們可以明顯的感覺出自己彈琴的狀態,如果演奏時感覺到身體特別自如,音樂隨身體的運動自由的流淌出來,這時的音樂聽起來也會比較舒服。如果你在演奏時感覺身體特別疲憊,而且無法自由的控制雙手,那么彈出來的音樂也會有一種苦澀的感覺,所以在練琴的時候我們需要信任運動系統給我們最直觀的反饋。如果在長時間練琴后感到雙手不受控制,那就是身體在告訴我們:需要休息一下了。這時候我們需要站起來運動一下,做一下簡單的運動來調整整個運動系統機制。很多鋼琴演奏大師都認為練琴的時間不應超過一個小時,有一些甚至建議每半個小時就休息十五分鐘。教師在這方面也要讓學生注意,切勿在身體不適的時候還要強迫自己練琴,企圖通過練習來改變這種不好的狀態,通常這樣堅持的結果只會越來越糟,同時還會有損我們練琴的自信心。
在上臺演出時我們也需要這種對身體的信任,特別是在背譜方面。通過長時間的練習,運動系統已經充分適應了這種制造音樂的運動方式,會下意識的演奏出音樂。就像一些鋼琴演奏者在琴房已經可以通過肌肉背譜完美的演奏樂曲了,但上了臺卻一定要去想下面一個究竟要彈什么音,或者拼命的回想譜面上的記號,這些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因為你的身體不適應這種運作方式,加上舞臺恐懼等一下心理因素,演出注定不會成功。所以在演出和在人前演奏時要高度的復制你在琴房一個人的演奏模式,只有做到“舒服”的演奏,才能發揮你應有的演奏水平。
參考文獻:
[1][美]喬治·考切維斯基.鋼琴演奏的藝術——一種科學的方法[M].朱迪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2][美]瑪德琳娜·布魯瑟爾.練琴的藝術[M].鄒彥,伍維曦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3]張旭良.鋼琴能量演奏法[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4]王潔瑩.生理學、運動肌理學在鋼琴演奏中的應用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