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成
說起教師績效評價的發展,我們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中期。教師的績效評價作為新的教育改革政策,被很多國家接受并實施。最近幾年,我國的小學教師績效評價工作也開始全面進行全新一輪的改革,通過結合以往的探索與研究,發掘績效評價背后的潛力。在尚未成熟的階段,存在誤區與漏洞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也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迫使我們不斷開辟新的道路,尋求解決之道。
一、教師績效評價概念分析
根據筆者的調查顯示,當前階段,小學教師對于教師績效評價概念的認識并不成熟,不同的教師往往有著不同的理解。但是總結起來,其對概念的理解可以分為以下兩種:第一,教師績效評價就是對其教學成果的評價。整個評價的指針就是教師的工作目標,評價的重心也是工作的結果。嚴謹角度來講,教師績效評價就是對教師所進行的教學活動所達成的最終結果進行評估,是對教師工作情況以及最后工作完成度的評價機制。而另一種觀點選擇了更為寬廣的態度,其認為教師績效評價不僅僅主要針對教師最后的工作完成度,還包括對教師工作過程的評價,其應該是工作過程以及工作結果有機結合的評價手段。
當然,由于這兩種思想觀念的存在,也直接導致很多教師對績效評價有著不同的觀點。不難推測,持批評態度的人選擇是第一種思想的追隨者,單一通過結果來評價一個老師的工作顯然是片面的。而與之對應的就是第二種思想持有者。
那么,究竟什么是教師績效評價?有沒有科學的解釋呢?首先分析這個問題,筆者先將這六個字拆開分析。
(1)績效。對于績效的理解,從不同的方面會有不同的理解。從管理學角度分析,績效就是組織為實現某種目標而展現的不同層面的有效輸出;經濟學對績效的定義是員工對組織的承諾……話題轉回實際,績效是什么?當今社會對于績效的定義大致有以下幾種認識:有效產出、完成任務、行為以及結果的統一體。
國外對于績效的爭論也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發展的。一開始的確是只看結果的占據上風,但是不久,由于人們的爭議和公平制度的完善,有失偏頗的初始觀念被替代,行為應與結果統一的觀念被大眾接受。筆者認為,績效不應該是一個狹隘的詞,其應該因為對于結果的重視而忽視了行為,應該是工作狀態與行為結果的有機體。
(2)教師績效。上述我們已經進行了簡要的闡述,教師績效應該是其工作狀態和工作結果的綜合,畢竟老師這個職業是具有特殊性、復雜性的工作。老師工作的最終結果所受到的影響因素特別多,比如學生質量等等。另外,教師的工作結果具有一定的延遲性和偶然性,很多情況下,其不能夠簡單通過一次考試或者其它方面的評價表現出來,所以若是單單就結果論事,在很多情況下是有失公平的。
(3)教師績效評價。多了評價二字,就是多了對教師工作過程以及工作結果的評價。當前存在的略有批判思想的人,僅僅對教師職業行為結果的評價是不足以說服眾人的,其對教師績效評價的認識以及理解存在一定的誤區。從筆者角度來講,教師績效評價需要綜合各個方面的工作,才能夠更加客觀反映教師的真正能力,讓每一位老師都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二、對小學教師績效評價的優化建議
筆者認為,對于教師績效評價的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公平與否。很多積極的影響都是在公正的基礎上實現的,缺乏公正的教師績效評價則會失去績效評價本身應有的促進作用。
(1)堅決保證績效評價的客觀公正。人們往往會抓住績效評價單一的一個方面,從這個片面的角度對教學教師績效評價持有消極態度。而我們要減弱這種消極思想,就一定要進一步加強對績效評價的公正性,要確保績效評價的客觀公正,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思想觀念上需要將小學教師績效評價放在一個客觀公正背景下。上述我們已經提到,教師績效并不是固定的,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對待績效評價,通過更加長遠的眼光來審視其工作。對于小學教師的績效評價應該是教育行為以及教育結果的綜合評價,需要評價者廣泛搜集相關資料,才可以做出最后的評定結果,其道理就如同我們不能單單根據學生成績來評判學生好與壞一樣。另外,保證教師績效評價的公正,需要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共同參與。什么是多元的評價主體呢?家長、老師、校長、學生等等,每一個元素都可以參與某一位教師的績效評價,通過這樣多人、多方面的綜合評定,才有可能保證最終的評價結果最能夠接近教學實際。當然,教師自身的評價也是需要的,正如“吾日三省吾身”,教師在自我反省與修正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以便更好扮演老師的角色。
(2)糾正教師績效評價的目的。我們選擇采用教師績效評價的原因,就是為了締造更加和諧、更加高效的課堂,激發的教師教學潛力,實現教學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需要伴隨著改進以及發展,在不斷修正中保證教學有效實施。但是,更多的時候,人們往往把教師績效評價的結果與教師福利和獎罰聯系在一起,而忽視了我們進行教師績效評價原本的最終目的,從而使我們所走的路產生偏移。從宏觀角度來講,進行獎懲并不應該被歸納進評價的目的之一,獎懲只應該是我們實現最終目的的手段。筆者認為,進行績效評價,并不是要否定某一位老師,而是要給教師指明正確的方向,通過獎懲來促進其做的更好。所以,持有績效評價就是為了給教師分優劣的態度的人,其本身就是對績效評價的概念以及目的的不理解,缺乏全面客觀的認識,從而導致人們對于教師績效評價的誤解。
當然,就像硬幣一樣,有正面也有反面。績效評價并不是完美的,其也存在一定的消極作用。但是我們也不難理解這種兩面性,在取其精華的基礎上,我們要做到用更加溫和的方式,實現績效評價應有的作用,促進教師教學潛力的發揮,而不是一味片面的批評。
(3)績效評價應該基于教師發展。從績效評價的目的我們也不難知曉,通過績效考核可以更好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今后教師專業進一步發展做鋪墊。從這個角度來講,績效評價的受益人應該是教師,評價過程是主管與員工之間的溝通過程,是評價者與受評價者共同完成。雙向提升、共同完善,在進行績效評價的同時,保證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在交流過程中發現績效評價中所反映不出的東西,發掘評價結果背后的更為重要的因素,幫助教師能夠愉悅、靜心向前發展,實現更好的教學過程以及教學目的。
(4)規范教師績效評價標準框架。由于我國國土面積大,地區教育發展不均衡,這就導致在不同的地方可能存在不同的教育理念,在教師績效評價標準方面也存在差異。當然,我們不必苛求全國各個地區都采用一個評價標準,但是我國的教育部門應該制定一個類似標準框架的文字條例來約束。比如可以規定教師績效評價所包括的方面,像師生互動、職業道德、教學能力、教學成果等等,教學框架的設立可以依據這幾個方面進行補充。科學性與可操作性,是進行教師績效評價的總體守則,在此基礎上進行小學教師績效評價標準的制定,才能夠充分發揮績效評價的積極作用,將消極影響降低到最小。2012年1月制定的《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標準及指導》就為我國相關部門在教師績效評價標準的制定方面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綜上所述,教學工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并不能夠通過績效評價結果就直接肯定或者否定一個教師。績效評價機制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所有的教師更好發展,不斷完善自身。從評價角度來講,評價的層面應該不斷趨向多元化,從行為表現、工作態度、教學反饋等等多個方面綜合評價。但不管怎樣,社會的進步定會讓人們逐漸更加深刻認識到小學教師績效評價中存在的不足,相信隨著各國教學研究者對績效評價機制的不斷研究,其最終會成為一種更加完美的評價機制,被大眾所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