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健鋼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社會老師仍是一統到底獨個唱戲,復雜的教學過程變成了對書本的簡單重復,嚴重壓制了學生思想的自由空間,挫傷了學生學習應有的熱情,社會課在師生、家長的心目中漸成“雞肋”。但新課程要求我們必須以學生為本,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主動通過生本化教學,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地熱情,讓“單調枯燥”的社會課堂成為素質教育下一塊重要的前哨“陣地”,成為學生心中一座人人向往的“新舞臺”。
一、圍繞興趣,培育創新思維
記得日本學者木村久一說過:“天才就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楊振寧博士在總結科學家成功之路時也說過:“成功的秘訣在于興趣。”可見興趣是創造的動力,成功的先導。因此,教師在教學時,首先要關注學生興趣“節點”,用興趣的磁鐵去吸引學生自主地思考、探索和創造。在教學中,我用講故事、玩游戲、辯論賽、參觀訪問、調查研究等等方法,引導學生度過愉快的課堂,學習熱情在課堂中升溫。在學盛唐時,我們講到了三個皇帝,武則天就是其中之一。因為受到電影電視塑造的藝術形象的影響,尤其是最近正在播出的“武媚娘”電視的影響,有些同學對書本中這一歷史人物的作用產生了懷疑。我就布置了作業,通過網絡、書籍等全方位的去了解這個人物,然后通過班級辯論的形式老讓學生了解這個歷史人物:武則天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功。通過這個過程學生發現了武則天破格用人和發展科舉制度;重視發展農業生產;開創了殿試……學生不僅認識了這樣一個人物,而且還通過自己的實踐知道了評價歷史人物要側重從歷史發展所產生的作用出發。讓學生上每一堂課都有“我的地盤我做主”的興奮與體驗,從而使學生保持持續的學習興趣,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萌動源自心靈深處的創新意識。
二、鼓勵質疑,創設寬松環境
生本化教學呼喚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社會課堂要秀出大舞臺,必須努力營造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尊重每一個學生,尊重他們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為方式,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給每個同學相等的展示才華、開發潛能的機會。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得多”。因此,我在課堂上往往會鼓勵學生多質疑問題,讓他們敢于懷疑,敢于異想天開,而不拘泥于名家的結論,課本的權威,那怕學生中出現的一些異議甚至是錯誤的觀點,我也采取熱愛寬容的態度而不是一味的斥責。惟有這種“茶館式”、“不唯上”、“不唯師”的教學風格,才能讓學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維的獨特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才會真正的讓社會課堂成為學生心靈的舞臺。
我在日常的社會課教學中,我在上課開始的五分鐘時間里設置了學生講解環節,讓學生通過預習和思考來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尤其是里面的歷史事件。在這個自由的時間里,每個人都有話語主動權,學生可以就某個問題暢所欲言,或辯論、或演說、或私語,如“商鞅變法”內容的討論學生們的意見很多,甚至有些同學認為編發還可以更加細致,提出了更加科學容易操作的條文,還有些同學認為變法的內容過于嚴苛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張。評說過程中,我從不隨意打斷學生發表自己的“高見”,重引不重論,否則就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整堂課就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的旁敲側引下充分認識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化過程中碰到的各種利益、思想的糾葛、沖擊。以生為本,給學生一方思想馳騁的天空,學生會還你一個課堂預設之外的驚喜。
三、重視課件,合成電媒資料
隨著教育的現代化,現代教育技術和教育手段,必將成為我們教學的重要手段。如果我們在社會課教學中能熟練運用該手段,把教學內容和學生耳濡目染喜聞樂見的音像節目資料、漫畫寓言文學等資料有機組合起來,使學生這個主體在集音、形、聲、畫于一體的現代化教學手段中參與學習活動,變繁為簡、變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生動,在以生為本的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輕松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大大加強、拓展和延伸學生的感性和理性認識。
我比較重視課件的創作,在熟練掌握了POWERPOINT、AOTHRWARE以及三維動畫制作技術,我在參透教材的基礎上,收集資料,和學生一起編排出新穎、豐富、生動的課件。例如,在講“秦朝”的時候,把秦朝的知識點分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幾個部分,并縱向對比當時世界上的其他文明,讓學生自己查找材料,然后通過學習小組的形式匯編成一個完整的部分,里面的內容經過學生小組的整理、討論、刪減、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更加適應學生,方便理解,同時學生在主動了解并參與知識合成的過程中,系統的構織成一個完整獨立的知識網絡,我們老師給學生一個知識的支點,他們可以由此搭建起華麗而實用的新舞臺。
四、融入實踐,創設問題情境
在社會課教學中,我總是積極貫徹以生為本的原則,創設真實的問題情景,讓學生走進社會生活和學習生活實際,使空洞的理論說教遠離課堂,代之以生動、鮮活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在有趣、貼近的現實問題中洞察生活熱點,培植理性情感。如學習規則內容時,為了讓學生能在生活中深切感受規則,課前就布置了一個作業:一天中,你曾經經歷過或直接感受到的有關衣、食、住、行、用、學習、文體活動等方面的規則。課堂中,根據學生準備的材料,進行分組討論,形成比較統一的觀點,然后請各組把衣、食、住、行、用、學習、文體活動等方面的規則在黑板上羅列出來,學生對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規則感到驚訝,同時對生活中各方面的規則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設問:假如沒有這些規則,你的生活會出現哪些問題或有什么不便。學生針對生活中不同的規則設想了許多令人難以預料的結果,有捧腹大笑的、有令人深思的,從而得出一個結果:那就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這樣的形式,因為它貼近生活現實,所以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因為它基于課文理論,所以能增進學生的學識見解與理性思考;因為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所以能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展現自己的個性、學識和見解。生本化的教學過程,完全摒棄了傳統教育下的“滿堂灌”現象,使學生在明確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前提下,自覺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分析和理解相關的問題,在原有的知識系統上進行重組、再造,形成新的認識,而且整個過程非常自然,充滿樂趣,讓小小課堂成了學生才藝秀的大舞臺。
正如《學會生存》中提出的那樣“教育既有培養創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壓抑創造精神的力量”,社會課教師若不能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傳統模式下一統課堂的局面將無法維系信息時代所需要的創造型人才。唯有教師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放手讓社會課堂“活”起來,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一種自主行為,把學生的能力培養成為其中永恒的課題,通過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方式的革新、評價體系的完善,使課堂的教學最優化,切實推進素質教學,讓社會之花在改革的浪潮中永開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