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高中語文課本中,以文言名篇、古詩詞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是其重要部分,但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首先考慮其考試價值,利用各種資料找到對應的考試點,把它“肢解”為通假字、各種文言句型、詞類活用……唐詩宋詞教學也無非主要是背誦會默寫保證不丟分。于是學生們埋頭苦記,記得面容憔悴痛不欲生,老師也教得味同嚼蠟索然無味。顯然,急功近利的“考試”主義扼殺了學生們對古文詩詞學習的樂趣,摧殘了老師們教學的快樂,也使高中語文教學對傳統文化的體會與弘揚處于尷尬。為了讓古文詩詞能在日常教學中回歸本真內涵,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古文詩詞教學中,筆者采用快樂學習法,具體嘗試如下:
一、快樂誦讀
大聲朗讀是培養語感、提高語言學習效果的必要手段。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典文學很講究內在的韻律和節奏,反復閱讀可以充分領略其音樂美,也能很好地培養語感,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效率。反之,只能讓學生越學越沒勁,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了以下誦讀方法:
封閉式誦讀?,F在學生的學習資料多不勝數,在給學生帶來學習便利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讓學生產生了依賴心理,上課不認真聽,不注重思考,不知不覺做了材料的奴隸,結果影響了自己古文學習能力的鍛煉。因此,“封閉式”誦讀就是在學生學新文言文時,將文本從課下注腳和眾多的參考資料中剝離出來,只要一篇干干凈凈的文章,要求學生至少先自讀三遍文本:第一遍快速默讀,了解大體意思;第二、三遍大聲誦讀,不明白的地方“連蒙帶猜”也絕不能看課下注腳或別的參考資料(筆者又命名此方法是“裸讀”)。孔子講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心中充滿疑問時再去參考課下注釋及相關資料學習效果會更好。這種自學式誦讀將學生變成一個主動的“我”,既能充分挖掘他們的自學潛能,又能調動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充分自學的基礎上,教師再針對他們的問題進行講解,充分理解課文之后再讓學生反復大聲誦讀至熟讀。
誦讀或講故事比賽。為了強化學生對誦讀重要性的認識,讓他們真正愛上文言文誦讀,筆者會拿出專門時間,讓他們進行文言文朗誦比賽,形式由他們自己定,可獨誦,可分角色對誦,可多人誦,主要比感情的投入、語調的抑揚頓挫,誰聲情并茂誰就是勝者;也可以模仿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節目形式,將文言文轉化為白話故事講出來,主要比的是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的生動逼真、講述的繪聲繪色。每當比賽時,學生們熱情高漲,積極參與,比如,《季氏將伐顓臾》一課,學生們用分角色誦讀法;《鴻門宴》一課則用講故事的形式,參賽學生感情真摯投入,表演惟妙惟肖,其他學生看得津津有味,課堂氣氛活躍,實驗效果顯著。
吟唱古詩詞。古典詩詞,特別是唐詩宋詞,是培養學生古文語感、審美情趣的最美材源?,F在高考對古詩詞的考查主要是對它的鑒賞,而筆者認為這種鑒賞能力絕不是單靠講幾個典型的習題解析就能具有的,它是一種靠長期積累沉淀才可能具有的綜合素養。同文言文一樣,這種素養的養成最初也應該從誦讀開始。在學習唐詩宋詞時,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努力改變以前相對呆板的學習方式,除了常規誦讀外,筆者試著學習古人吟唱詩歌的方法,讓學生唱詩。具體方法是:先出示范,如視頻播放王菲所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學生對所學詩歌“裸讀”,體味詩的意味,之后可參考相關材料,結合老師的講解,明確詩的深層意境,然后自己決定用什么樣的曲調來演唱,形式也是自定,可獨唱,可合吟,也可吟唱結合,結果同學們更是熱血沸騰,很多同學能自已配調,也有的同學拿周杰倫、胡斌等流行歌手的曲調進行套唱,場面可謂火爆!
通過這一系列的快樂誦讀,古文詩歌在學生心中“活”了起來,他們學習的興趣日益濃厚,甚至有的學生追在筆者身后問:老師,什么時候再唱詩歌呀?
二、快樂寫作
為了讓學生對古文詩詞的學習上升到新的高度,筆者試著引導學生把平時學到的古文詩詞語言精華運用到他們的寫作中去。在這項實驗中,筆者同樣遵循的是“快樂原則”,具體做法如下:
模范激勵,激發興趣。模范的作用是巨大的,也最具鼓動性,特別是他們喜歡的偶像。所以筆者先拿學生們喜歡的周杰倫及詞作者方文山作示范,把他們的《本草綱目》《青花瓷》《菊花臺》等帶有濃郁古典詩詞韻味的歌詞和2001年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展示給學生看,提示他們:他們能寫出如此讓人嘆服的歌詞佳作,正是得益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另外,老一輩作家魯迅、茅盾、錢鐘書、梁實秋等人都有深厚的古文根底,他們的作品洋溢著濃郁的古典氣息,語言簡潔典雅,韻味無窮。魯迅先生從年輕時就大量閱讀和研究古代小說,這對他后來的小說創作影響很大;茅盾能倒背《紅樓夢》;錢鐘書更是學貫中西,尤以國學見長,《管錐編》足見其國學功力;梁實秋深諳古典,博覽經史子集,體現在其散文作品中,語言古雅淳厚,收放自如,用典信手拈來,曲盡其妙。這些生動的范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學習古文的興趣,鼓舞了他們的信心。
巧妙點撥,快樂應用。為了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古典文化對現代生活的影響,嗅察傳統文化在他們周圍的氣息,筆者注意在教學中將相關信息與身邊生活相聯系,比如,名字相聯法。作為一個作業,給下列名字找到古典出處:如王朝聞(著名美學家)、南懷瑾(國學大師)、周星弛、任賢齊(兩人都是香港演員),學生的興趣立刻被調動了起來,經過討論查證后,他們找到了答案,分別是“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史記·屈原列傳》),“雄州霧列,俊采星馳”(王勃《滕王閣序》),“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論語.里仁》),當然,也同時明白了這些話的含義。據此,學著從所學的經典文章中起名字,如從《莊子·秋水》和唐詩人虞世南的詩《蟬》中分別取個有傳統文化韻味的名字,有的同學很巧妙地選了“海若”和“疏桐”并解釋其含義分別是“要有大海一樣廣博的見識”和“有疏桐一樣的高潔”。再試著給自己的名字找經典來源。同學們更踴躍起來:“高健行”取自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的奮發,“李鵬飛”取自鯤鵬“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莊子·逍遙游》)的磅礴大氣,“任輕揚”取自“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逍遙……至此,學生們通過親密接觸古典文化,真切地感受到了古典文化的魅力,甚至引發了他們一種“相知恨晚”的感覺。另外,筆者還舉行寫對聯比賽,老師出上聯,讓學生對下聯,誰的對聯妙就將其貼到教室內的語文學習專欄中以示獎勵。這一系列的活動極大地引發了學生對古典文化的重新認知,激發了他們更濃厚的興趣。endprint
專題訓練,譜寫華章。引發興趣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入更持久地去欣賞并汲取古文精華,使之變成自已人文素養與能力的深厚構成,變成自己信手拈來的文化財富,所以,筆者拿出專門時間讓學生進行古文詩詞專題寫作訓練,比如,學習完一單元的文言文后,筆者就要求學生就其中的一個人物或事件用純文言文形式展開寫作;或在學習唐詩宋詞過程中,以某詩詞韻律寫一首古典詩。開始時進行得有點艱難,但最終堅持了下來??上驳氖墙涍^一段時間的訓練,有不少同學脫穎而出,佳作頻現,對發現的優秀文章,筆者積極推薦到校報及相關刊物發表,收獲頗豐:譚政同學的詩作《我想站在你的位置》獲得第四屆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一等獎,她本人也獲得此次決賽的最高獎——“恒源祥”文學之星;胡靜同學的《嘆金陵十二釵組詩》在國家級刊物《詩刊》上發表,任叢同學的《維以不永傷》獲得市新年征文大賽一等獎。
三、結語
采用快樂教學法之前和之后,筆者在自己所教的兩個班(共110人)中做了對古文詩詞學習情感態度的調查,調查結果分別如下:
采用快樂教學法之前:
對古文詩詞的情感態度調查
分類 人數 所占比例
很喜歡 7 6%
喜歡 9 8%
不喜歡 59 54%
討厭 35 32%
采用快樂教學法一年后:
對古文詩詞的情感態度調查
分類 人數 所占比例
很喜歡 26 24%
喜歡 50 45%
不喜歡 20 18%
討厭 14 13%
顯然,古文詩詞教學中采用快樂教學法,大大改變了高中語文教學在教授與弘揚傳統文化時所處的尷尬處境?!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摺保d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真正地愛上古文詩詞,就得充分調動起他們學習古文詩詞的快樂因子,讓他們輕松暢游古典文學王國,快樂吸納其精華。
有人說,教育的目的不是將水桶裝滿,而是將火把點燃。筆者認為也可以說成:教育的本質應是智慧引領智慧,情趣引領情趣,熱情點燃熱情。通過以上努力,筆者深刻認識到,對高中語文教學、特別是傳統文化教學來說,如果教師能夠真正改變急功近利的心態,大膽嘗試教學改革,進行合理引導,我們一定能回歸語文教育的本質,也必然收獲驚喜!
(王秋云 ?山東壽光市第一中學 ?262700)endprint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