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杰仁
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但當前語文閱讀教學問題不少,其主要表現為:①分析過多。把一篇原本好好的課文,搞得支離破碎;②提問過多。沒必要的提問使有限的時間耗費在反復問問答答上,而學生所得到甚少;③板書過多。老師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寫了一大板,學生忙于做筆記,老師講的一點也聽不進;④朗讀課文時間少。有些老師由于把過多的時間用在分析課文上,再沒時間用于朗讀,致使學生逐漸對書面語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靈活運用書面語言來表情達意,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和寫作都有不少困難。為了克服這種毛病,在閱讀教學中應加強朗讀教學,要有針對性的、有目的的進行朗讀。小學語文大綱指出: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所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從應試教學轉變過來,把教學立足點轉移到以讀為主的教學實踐上來。將朗讀訓練貫穿于閱讀教學始終,落實到每個環節,學生帶著問題從朗讀中尋找答案,不再因為老師的提問不知所措而產生畏難情緒,喪失信心。因此,教師要多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去閱讀,做到:學前讀、學中讀、學后讀。
學前讀。指初讀課文,表層性朗讀。講課前,先讓學生默讀(低年級應朗讀)。這時,應由學生自由讀,多讀幾遍,克服那種不給充分時間,只是走馬觀花馬馬虎虎地讀上一、二遍的現象。當代格魯吉亞杰出的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維利認為,衡量教師好壞的一條重要標準是你的學生是否有閱讀的愿望。如果大部分學生都不愿意閱讀,那么這個教師就不是一個好教師;如果班上大部分學生都愿意閱讀,那他就是一個好教師;如果班上全體學生都喜歡閱讀、熱衷于閱讀,那他就不僅是一個好教師,而且是一個優秀教師。所以要求學生人人積極參與到讀書活動中來。
為了達到訓練目的,必須強化預習的功能,強調初讀、整體感知課文,要求學生人人積極參與到讀書活動中來,爭取做到:一要讀得正確。結合工具書,清掃閱讀障礙;二要讀得通順。做到“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多讀、少讀、誤讀;三要讀得流利。做到瑯瑯上口,并富有感情。在整個訓練過程中,教師只起啟發作用,不要對課文內容串講、串問,只作個別難于理解的詞句點拔,以增加學生多練的機會,使其逐步會利用工具書讀懂詞句、讀懂課文;會圍繞課后問題邊讀邊想,自己解決問題;會動筆在讀過的文章上圈、點、批、注;會自己提出疑問,參與討論。并在讀的訓練中,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在思考問題中,接著思維品質;在討論質疑中,發展語言。
學中讀。這一環節很重要,讀時,教師要適當的煽情,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的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若缺乏審美熱情,閱讀就會變得索然無味。教師適當煽情,增強學生閱讀的欲望,讓學生帶著積極主動的情感進行閱讀,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表情達意的。這就要徹底摒棄傳統的情節分析法,以語言文字訓練為切入口,真正做到“從語言表達上理解內容,從語言運用上掌握語言”。其訓練過程要注意三點:第一,要緊扣重點,不要面面俱到。要根據教材確定重點訓練項目的前提下可根據課文的特色適當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訓練引導學生自己去品嘗、琢磨。第三,要建立整體性觀念,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課文是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高度統一,必須從整篇課文著眼,體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來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切忌東一瑯頭西一棒,孤立進行詞、句、段的訓練。要引導學生在詞句段篇的聯系中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弄清楚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部分與部分之間的聯系,獲得對全文更透徹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語言表達形式。
學后讀。指理解后讀,做到熟能生巧。這時更需要時間,因為無論學什么,都要有個練習過程,熟讀才能生巧。這時的讀書訓練應從技巧及形式上給予指導;形式上如個人讀,小組讀、分角式讀等;技巧上如語調的高低、停連處理等。讓學生或吟誦、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拔動學生的心弦。有條件的還要配點音樂,配樂朗讀,準備一些與課文意境相吻合的音樂,在樂聲中聲情并茂地朗讀。例如《飛奪瀘定橋》一課,為了讓學生充分感知紅軍戰士奮不顧身的英雄形象,選擇琵琶古曲《十里埋伏》,這段音樂暈支傳統名曲的高潮部分,以其豐富的表現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古戰場刀光劍影,呼號震天,鐵騎縱橫萬軍廝殺的激戰場面。用在這里,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紅軍戰士的強大攻勢和英雄氣概;又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可以選哀樂,讓學生從哀樂中體會到首都人們排著長隊送總理靈車的無比悲痛的心情,體現人民對周總理的無比愛戴,配樂朗讀,使人仿佛身臨其境,受到強烈的感染。
綜上所述,在閱讀教學中加強“學前讀,學中讀,學后讀”不僅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煥發更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