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舒晗
【摘 要】立體式教學結構的創新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改善現有的教學現狀。本文通過分析立體式教學在醫職教育中的重要性,探討立體式教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構建。
【關鍵詞】醫學職業教育;立體式教學模式;分析
隨著醫療事業的不斷發展,現有的臨床治療方式并不同于傳統的治療方式,而是將中西醫結合起來,進行臨床治療,注意對病人的護理,通過對病人身心現狀的了解,制定出合理的治療方案。這就要求在醫學職業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培養出技術涉及多全面的人才,而醫學知識體系較為龐大,這就使得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并不能夠對現有的知識體系進行詳細的了解,從而做出針對性學習,因此構建立體式教學在一直教育過程中有著其必要性[1]。
一、構建立體式教學結構模式的必要性
1.醫職教育的目標
我國的醫職教育目標主要是培養符合社會需求,通過對學生醫職職業精神的培養,進行專業技能的實踐訓練,培養能夠將所的醫學知識進行應用實踐的技術型人才。培養現代醫療體系所需求的技術人才。
2.社會對醫職學生的要求
隨著醫患關系日益緊張,這就使得醫職學生要能夠具備良好的心理學基礎,能夠有效地排解醫患之間的沖突。自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醫療體系逐漸完善細化,這就要求在醫職教育過程中要能夠培養符合當今社會需求的社會實用型技術人才[2]。
3.在醫職教學中各教學要素的關系
在醫職教學中由教學過程、教學內容、學生學習這3大部分組成。教學內容決定了教學過程的展開,教師通過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合理的教學規劃。教師決定教學過程如何展開,學生學習進度又影響著教學進度的快慢。這些要素在醫職教育中相互制約又互相依存。
二、立體式教學結構模式的構建
1.協調各教學要素之間的關系
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立體式教學模式要求在實際的醫學教學過程中要必須以教學內容為主進行合理的教學安排。教師通過對學生學習進度的了解合理地展開學習內容,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培養社會實用型技術人才。通過教師有效地引導讓學生能夠進行行之有效的學習,達到各學習要素統一協調,促進學生對醫學知識的學習探索。
2.根據醫學知識建立知識網絡
醫學知識體系十分遼闊,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醫學職業教育因其知識結構體系龐大,分為護理臨床、內科外科、中醫西醫等,這就導致了在醫學職業教育過程中難以抓住重點,進行針對性教學?,F有的醫學職業教育教材內容過于駁雜片面,這就使得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構建知識網絡,教師通過對教材的研讀,根據教材要求,認清教學重點,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起來,以學生對知識的認知為主,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啟發,將抽象的具體化,讓學生對所學習課程進行充分了解[3]。合理引導學生的興趣,通過對學生心理的把握,確定有效的教學模式,通過對知識點的輻射,完善現有的知識網絡結構,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論實踐有著自己的認知。
三、立體式教學結構模式的作用
1.教學手段多樣化,培養學生興趣
在立體式教學模式過程中,教學手段必須要多樣化,通過合理有效的教學手段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在心肺復蘇這一章節的教學過程中,就應當借助心肺復蘇模擬人,進行實踐性的教學。
2.教學方案立體化,引導學生情感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教案的安排,要根據學生現有的學習狀況,進行合理的引導,通過引導學生的情感達到在教學過程中形成寓教于樂的氛圍。筆者總結多年的大專醫職教學經歷發現,大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喜新厭舊,情緒兩極化嚴重,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通過對學生心理活動的把握,對學生情感的引導達到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生動的教學方式進行系統的有序教學。
3.教學方法立體化,培養學生探究
醫學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社會實用型人才,這就使得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通過對創新思維的培養,加強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譬如在臨床護理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如何把握患者在護理期間的變化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通過有效地情感交流,是學生產生探究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實地問卷調查,將病人根據病情分類,讓學生在實際的探究過程中把握患者心理變化。通過對學生的公正評價,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只有通過培養探究型的醫職學生才能夠讓醫職學生走上崗位時認真負責,為醫職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建設合理地知識網絡,進行教學方案上的創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師生情感交流,把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培養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對知識進行探究性學習這樣才能夠培養符合現代醫療需求的社會實用型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小丹.論高等醫藥院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13(2):7-8.
[2]鄭荷玉.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評價能力培養初探[J].教學之友,2013,7(12):36-37.
[3]徐國慶.學科課程、任務本位課程與項目課程[J].職教論壇,2012,4(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