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鋒+王湘寧
摘 要:正確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及其相互關系,這不只是一個純粹的歷史問題,而是一個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現實政治問題。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既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
關鍵詞: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后;毛澤東歷史地位
近年來,思想輿論界仍存在諸多迷霧,造成了人們思想認識上的誤解和誤讀,表現之一就是如何認識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如何正確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盡管此前有諸多學者,對這一問題有過深入系統的闡述,但質疑改革開放、割裂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曲解乃至誹謗毛澤東歷史地位的錯誤認識,仍有相當的影響,有必要予以澄清。
事實上,正確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及其相互關系,不只是一個純粹的歷史問題,而是一個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現實政治問題。正確認識和把握兩個歷史時期及其相互關系,有利于深刻揭示新中國歷史發展的主題與主線、主流與本質,深入認識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和規律性,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關于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關系的歷史理論;同時也是對歷史虛無主義、質疑改革開放等錯誤思潮的有力駁斥。
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的歷史是一個整體,前三十年為改革開放奠定了基本政治制度和必要的物質基礎,提出了一些具有重要意義的創新思想,并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奠定了基礎。雖然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2013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這一論斷對于我們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之間的關系,澄清錯誤觀點,正本清源、凝聚共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兩個歷史時期主線一脈相承
關于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關系問題的研究,大體形成兩種基本相反的觀點:一是“非統一說”;二是“統一說”。 “非統一說”認為:中國在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處于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和時代,具體表現為“彼此割裂說”或“相互否定說”,如把改革開放前說成是專制主義的,把改革開放后說成是民主社會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的;如以毛澤東的晚年錯誤否定毛澤東的歷史地位,把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分割開來;如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否定計劃經濟體制的歷史地位、作用與貢獻;再如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看成是“新民主主義的回歸”等。與此相反,“統一說”則認為: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發展的階段性與連續性的統一。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與實質,研究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發展認識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思想理論基礎;從方法論上探討如何正確評價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
我國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歸根到底是一脈相承的,統一于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路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跨出第一步,才有第二步。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也是一脈相承、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壯麗事業,是一個接續奮斗的歷史過程,是一個完整的事業。雖然不同的奮斗階段、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但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是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同一個過程,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在探索過程中,雖經歷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從《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到鄧小平同志的表述,到胡錦濤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總體評價,再到當代領導人、領導集體的重要論述,黨中央對這段歷史的總體評價至今沒有改變過。前后兩個30年,從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這條主線來講,是一個整體,一脈相承。區別在于,前30年的探索出現失誤,沒能成功找到一條正確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但就“致力于探索”這點而言,兩段歷史一脈相承,而且前段探索為后段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鑒,包括經驗也包括教訓。
前30年為改革開放奠定基礎
改革開放前30年的探索,特別是1957年以后,雖然發生了很多失誤,但仍取得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建設的偉大成就,為中國以后的發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礎,我國從貧窮的農業國變成初步工業化的強國。黨的十七大報告也指明了這段時期的成就對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奠基作用,也是兩段歷史重要的本質聯系之一。
1.基本政治制度建立
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在毛澤東時代奠定的。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的核心是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組織形式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組織起來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同時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些基本政治制度延續至今,已為歷史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毛澤東同志對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艱辛探索,浸透著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思考,不僅包含著他的失誤,而且更包含著他的貢獻。這些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是一筆寶貴的思想財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直接的思想理論準備。
2.經濟建設奠定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前30年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1956年—1966年是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我們雖有許多失誤,但從總體看,國家沒有放松生產;從數量看,10年共建成530多個大中型項目;從質量看,新興工業部門迅速成長,新產品、新品種不斷涌現,特別是電子、石化、原子能、導彈等新興工業部門;從布局看,除原有沿海工業基地外,廣大內地和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許多從來沒有工業的地方,辦起不同規模的現代工業,建成一批新的工業基地。這短短10年中,取得的成就雖是初步的,卻是寶貴的,為之后的經濟建設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1966年—1976年期間,盡管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一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左”傾嚴重錯誤,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遭受巨大挫折,但在全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我國國民經濟雖然遭到巨大損失,但仍然取得了進展。糧食生產保持了比較穩定的增長;工業交通、基本建設和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其中包括一些新鐵路和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一些技術先進的大型企業的投入生產,氫彈試驗和人造衛星發射回收的成功,秈型雜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廣等。”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的不懈努力和艱辛探索,使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都有很大發展,為改革開放奠定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必要的物質基礎,特別是“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美國、蘇聯核壟斷,提高了國防能力,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中國大國地位的重要標志,是中國人民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保證。
3.精神文明成果值得提倡
新中國成立后30年,除“文化大革命”10年外,有些精神文明成果還是值得總結的。在戰勝經濟困難的過程中,黨中央和毛澤東提出“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人民學解放軍”的號召,對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也激勵了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一代的革命熱情,樹立了社會主義新風。在這種良好社會風氣影響下,大批先進英雄人物成長起來,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對焦裕祿、王進喜等人事跡的宣傳和“南京路上好八連”先進典型的學習,在群眾中產生強烈反響。為人民服務、公而忘私、樂于助人、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等美德深入人心,成為全民崇尚的行為準則。
后30年為新中國開創未來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順應時代要求和回應人民期待,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推進改革開放,并明確提出必須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以往正反兩方面經驗,把馬克思主義運用于新的實踐,創造性地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對以往失誤的糾正。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中,發展最快、最健康的是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多年,但歷史不能割斷,這三十多年的發展與改革開放前30年的發展分不開。前30年雖歷經挫折,但整體來看成績是主要的,為以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打下了制度的和物質的基礎,提供了許多正反兩方面經驗。正因為有這些正面經驗可以繼承,有這些反面經驗可供鑒戒,才能有改革開放以來的新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正是在深刻反思前30年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創造性地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才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是黨和人民在歷史新時期把握現實、創造未來的出發陣地,沒有它提供的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沒有它積累的思想成果、物質成果、制度成果,改革開放也難以順利推進。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輝煌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
習近平總書記對待歷史的態度和方法,給我們以深刻的教益。古人云:“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蘇聯解體、蘇共垮臺留給我們一個重要教訓,毀史必毀國,毀史必亡黨。我們絕不能再犯蘇共的錯誤、重蹈蘇聯的覆轍。我們要珍視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一百七十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多年的發展史、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創業史,把每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開創和發展的偉大事業堅持好、發展好,毫不動搖走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開辟出來的正確道路。
參考文獻:
[1]李韜,林經緯.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J].紅旗文稿,2013(4).
[2]朱佳木.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的歷史及其聯系,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質[J].中共黨史研究,2008(1).
[3]張滸.從《論十大關系》和“科學發展觀”的比較中看新中國兩個三十年[J].新西部,2011(4).
[4]梅宏.如何正確看待新中國成立后的兩個30年[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2(4).
[5]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6]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修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0.
[7]鄧小平文選(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300.
[8]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暨總結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
[9]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
[10]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兩個不能否定”的重要論述[N].人民日報,2013-1-08.
[11]正確對待歷史 正確評價歷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14(2).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宣傳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
[責任編輯: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