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黎
摘 要:本文分析了管理學科企業教師評價現狀,借鑒國外企業教師評價機制,研究了管理學科企業教師隊伍建設的評價機制。
關鍵詞:管理學科;企業教師;評價機制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高等教育不斷擴大規模,在校學生人數急劇增長,高校學生與教師人數比率持續上升,教師水平和教師匱乏影響了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傳統的專職教師隊伍已無法滿足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適當聘請企業教師,是解決師資不足的一條有效途徑。因此,加強企業教師隊伍建設對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優化師資結構、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 “光華—拜耳”MBA 校企合作計劃;武漢大學 “一化三型”國際經貿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等都在引進企業教師隊伍建設上做出了探索。但總體而言,企業教師隊伍建設在管理學科較薄弱。出于各方面原因,中國目前還沒有建立一套與之相適應的企業教師建設與評價機制。深入研究高校企業教師的現狀與問題,認真探討對策,形成管理學科企業教師建設與評價的長效機制,是當前高等教育界的一項極其緊迫與重要的任務。
一、管理學科企業教師評價現狀分析
(一)企業教師概念模糊不清導致評價缺乏科學性。教育界對企業教師的內涵存在不少歧義,經常將其與“雙師型”教師,兼職教師混為一談。出現了諸如“雙證”、“雙職能”、“雙來源”等內涵理解;又或是把聘請的校外專家籠統地稱為企業教師。對企業教師內涵理解的不盡一致使得部分高校對企業教師的評價存在偏差,普遍缺乏科學性。這些嚴重影響了高職高校企業教師評價工作的推進,同時也制約了管理學科企業教師隊伍的建設。
(二)評價指標過于片面,覆蓋不全。現今針對高職高校企業教師進行的各種評估、評獎、專業職務晉升等活動過多地看重數量指標,而忽略了質量指標。考察企業教師質量的時候,通常是看學歷、專業技術職稱、職業資格證書、科研實踐項目等,而忽略了其對職業技術、技能的真實掌握情況。
(三)評價過程流于形式,評價結果缺乏真實可靠性。許多高校一直延續著領導評價的方式,評價帶有較大隨意性,評價過程逐漸流于形式,結果也并非真實可靠。
(四)評價制度的功能未充分發揮。由于目前企業教師評價制度的整體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只是部分發揮了鑒定、選拔功能,而引導、激勵、協調等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發揮。
二、國外企業教師評價機制的借鑒
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開始進行教師評價,努力嘗試對教師評價制度進行改革,借此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提高教師質量。許多高校在企業教師的利用上已經取得了成效,其評價機制發展也比較完善。
美國推行企業教師駐校模式,對企業教師考核評價也有自己獨特的一套理論。美國一些學者認為,企業教師評價作為一種信息工具,要起到幫助學生、教育行政人員以及企業教師隊伍建設的作用。企業教師評價機制也成為一種典型的衡量企業教師業績表現的手段。2003年,俄亥俄州率先采用綜合教學實踐考試制度,作為企業教師考核評價的工具,以此來評價企業教師一年來的工作。[1]日本政府非常重視教育,對教師要求也很嚴格。東京都教育委員會及相關的教育機構于2003年3月就改革教師評價制度提出了新的設想,其中涉及到對企業教師評價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以更為科學的業績評價取代工作評價,實行業績與工作調整、人事升遷以及獎懲掛鉤的新型考核評價制度。[2]
三、企業教師的內涵及評價原則
(一)企業教師的內涵。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企業教師是高校根據師資需求、專業發展以及學科建設的需要,從企事業單位中聘請的時間相對較長的、符合國家高校教師任職基本條件的、能夠獨立承擔某一門或幾門專業基礎課教學或實踐教學任務的、有較強實踐能力或較高教學水平的校外專家。正確區分企業教師與“雙師型”教師、兼職教師對我們進行管理學科企業教師隊伍建設評價機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二)評價的基本原則。(1)全面覆蓋原則。管理學科企業教師隊伍評價指標不能只片面涉及學歷、專業技能等級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等硬性指標,還要與工作過程指標、工作績效指標全面結合,即進行“德、能、勤、績”指標全面考核。(2) 客觀性原則,即科學性原則。在進行企業教師評價時,必須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獲取真實可靠的信息。評價指標的選取絕不可生搬硬套,一定要從客觀實際出發,選取學校真正需要的。(3)發展性評價原則。發展性企業教師評價原則有別于傳統的獎懲性企業教師評價原則。最終目的不是鑒別、選拔、和獎懲,而是促進企業教師的專業發展。
四、管理學科企業教師評價的內容及過程
企業教師自我評價:包括撰寫工作日志、調研報告、教學總結,匯報教學心得,同時填寫《企業教師自評表》。同行教師評價:通過聽公開課、開展教研活動等形式,讓其他同事對企業教師給予評價。評價時可以參考是否引入一線案例、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是否有顯著提高,專業課程建設是否上了新的臺階,是否帶領教學團隊共同提高等。學生評價:可以采取發放調查問卷、網絡投票、學生座談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評價過程,以保證全面、客觀地對企業教師進行評價。
管理學科企業教師隊伍的評價是一個系統工程,評價機制的建立與評價過程的實施必須按照一定的步驟進行。下圖1描述了其具體的評價建立與實施過程:
圖1 管理學科企業教師隊伍的評價過程
首先,在學校進行評價指標的征集,整理并討論通過后,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并在學校進行公示。然后進行評價手段的確定,評價手段應根據評價對象、評價指標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問卷調查、紙質評價表、網絡評價等。接下來評價過程的實施應盡量做到公開、公正、公平。然后組織相關人員分析評價結果,探討結果是否真實、客觀、合理。最后對評價指標進行反饋,在實踐應用中不斷地修正和完善評價機制。
五、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國內管理學科企業教師隊伍建設評價機制的不足之處,借鑒美、日等國家先進的方法和理念,總結出一套適合我國管理學科企業教師隊伍的評價機制。高校應按照一定的評價原則、結合自身實際建立一套科學規范、多元化、全方位的評價機制,并在實踐應用中不斷修正和完善,全面提高企業教師師資隊伍水平和管理學科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于一可.美國高校兼職教師制度對我國高職高專院校發展的借鑒意義.[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3).
[2] 臧佩紅.試論當代日本的教育國際化.[J]. 日本學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