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一、我國基礎教育國際化現狀及分析
1. 合作辦學模式。
合作辦學作為我國基礎教育國際化的主要模式。這類學校的主辦人一般以外國機構,企業或個人為主,直接在我國投資或尋找適當的伙伴共同辦學,合作雙方在辦學上進行深入合作,在管理體制、人才培養的理念、教學手段、教材、師資等方面國際化程度較高。教育模式具有中西合璧的特點。目前,我國類似的學校已有數十家,參與合作辦學的外方主要是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的一些教育構,國內的合作學校既有公辦學校也有民辦學校,廣州祈福英語實驗學校也屬于這一類學校。
2. 國內學校拓展國際業務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指國內的部分中小學為滿足在我國的外籍人士子女接受教育的需要,通過設立相關的國際班或國際部的形式,來招收外籍學生。其辦學主體是國內中小學,而且學校在教師聘用、教材設計、辦學特色定位、學校管理等方面具有完全的自主權。由于擁有一定數量的外籍工作人員子女是這類學校生存的基礎,所以目前這類學校一般處于北京、上海、廣州等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城市。
二、基礎教育國際化的內涵
1. 從理論視角,廣為認可的“教育國際化”定義是指“把國際的、跨文化的或者全球的維度融入教育的目的、功能及實施過程”,這一定義強調教育國際化的目的、結果和影響,把著眼點放在分享優質學習資源,培養新一代國際化人才核心素質,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之上。
2. 從政策視角,有人將“教育國際化”定義為一個國家、一個教育系統、一所大學“對全球的政策的回應”,即指隨著國家之間、人與人之間互相依存的程度不斷增加,需要通過學生流動、知識創造、人才培養等來應對全球化發展的要求。
3. 從實踐視角,教育國際化更多地意味著在課程內容、教師發展、校本管理、教育技術、學生核心素質養成等方面有效融合其他國家或文化的國際元素,培養具有寬闊國際視野的人才。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教育國際化是指國際間的人員交流、財力支援、信息交換(包括教育觀念和教育內容)、教育機構的國際合作以及跨國的教育活動等方面內容”。它的主要任務是“為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國際化應該是一個“引進”和“輸出”的雙向過程。“引進”就是一國認識、理解、尊重進而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過程。“輸出”就是一國把本國優秀文化成果推廣到世界,讓世界各國認識、理解、尊重進而吸收本國優秀文化成果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教育國際化應該是一個“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則,進行跨國合作的動態過程。”基礎教育國際化作為教育國際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與高等教育國際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基礎教育國際化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適應國際社會發展趨勢與要求的人,而不是將重點放在出國交流、出國留學等方面。
三、基礎教育國際化的現實意義
1. 基礎教育國際化有利于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
經濟全球化發展給世界帶來了深刻社會變革,一方面促進了不同文化國家的交流與融合;另一方面,帶來了激烈的國際競爭,而這種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而在這一過程中,發展中國家主要靠輸出資源和勞動力,同時還必須依賴發達國家的資本和技術。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必須在利用發達國家的技術發展經濟的同時,不斷創新,創造屬于自己的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要做到不依附于發達國家,就必須在技術和人才上有所突破。因此,我們必須擴大教育開放,引進先進技術,培養創新人才。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更為重要。
2. 基礎教育國際化有利于推動國際教育的交流與合作。
教育國際化是我們向發達國家學習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我們可以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借鑒發達國家教育經驗,用現代教育改造舊教育。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先進教育理念,教育內容和方法,促進我國教育現代化。另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國際間的交流與溝通越來越快捷,地球變得越來越小,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都不再有可能無視國際教育的發展,閉關自守。兒童的成長有其共同的規律性,因而教育也必然有共同的規律,不同國家、地區是可以相互學習,互相借鑒的。教育只有堅持擴大開放,擴大國際化程度,才能更好地吸收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充實和豐富我國的教育。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