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冰
德國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斯普朗格的教育理論為我們開展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指明了方向。
海富小學在“雅成教育”文化理念指引下,堅持理論聯合實際,結合教育教研工作實踐,初步探索形成了適合學生自主學習思想品德的“雅正品德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
一、確定主題、搜集資料
“確定主題、搜集資料”環節主要是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把握新課的大體知識結構和基本知識點。通常的做法是在學生學習前,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知識點,設計一些具有明確目標,循序漸進的“自學綱要”,讓學生根據綱要指引,選定本單元自主學習的主題,帶著問題,目標明確地搜集資料,溯本求源,感知學習內容。要說明的是,品德課的目標必須是具體而留有余地的,學生“跳一跳能夠摘下桃子”的目標,才是激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有效目標。
例如《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紙和環保”單元中的“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紙”這個主題,老師設定的自學綱要內容有:“生活中有哪些各式各樣的紙?分別有什么特質和用途?”“調查三至五個你認識的人,看看大家的用紙習慣(調查表格)”“古時候沒有紙怎么辦?”“與發明家蔡倫對話(介紹蔡倫造紙術)”。學生選定主題后,圍繞自學綱要開展自主學習。“自主探路”環節不是讓學生簡單隨意地看看書,搜搜資料,而是讓學生系統地學習目標內容,是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習得基本技能的主要環節。這個教學環節中,老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以及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引導學生發揮學習潛能,引導學生靈活采用各種自主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二、小組合作、整合資源
1. 設情境,激活原動力
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小組合作、整合資源”環節開展前,教師需要創設生動可感的情境,巧妙地用知識本身的魅力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帶著有趣的疑問,以“發現者”、“探索者”的角色,主動去發現、去探討、去創造。生活是個大舞臺,我們的品德教育扎根于這個大舞臺,才能讓學生感到親切可信。因此教育必須從生活實際出發,從具體的事實入手,為學生盡可能多地提供社會現實生活的背景材料,緊密聯系社會實際,聯系學生自己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人際關系實際等。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切入點,把學生帶入生活,帶入大自然,帶入探求新知的樂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作討論,開拓思維力
開展課堂合作討論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利用已有知識去觀察問題,分析主、客觀原因,探究性地解決問題,發揮出一種互補作用,使學生間的信息交流成為多向的、及時的、融通的,開拓學習的深度和思維的廣度。通過組內討論交流和組際討論交流,實現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全員互動,使學生個體對問題的理解趨于科學、完整,培養學生認真聆聽、善于反思、懂得合作、勇于質疑、敢于表達的良好學習習慣。
例如《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第一單元中的“我懂事了”主題,圍繞“尊重理解父母”的教學目標,老師設置一個討論題目:“哪些事情可以不用父母為我操心?”討論開始階段,同學們列舉的事例大多集中在學習自覺和生活自理方面,經過組員間互相啟發,思路越打越開,有的說發燒時自己定時量體溫;有的說控制玩電子游戲的時間;有的說制定詳細的暑假安排時間表……運用合作討論的方法,使學生在與同伴的交流、討論中互相探討,互相帶動,互相糾正,互相補充,不斷完善自己的見解。
三、形成觀點、評價激勵
在學習《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生活中的交通與安全”這一主題時,老師用一幕有趣的動畫劇《新龜兔賽跑》吸引了同學們。劇中的小兔雖然跑得快,但它東竄西跳,撞倒途人、闖紅燈、跨圍欄等行為,險象環生。隨后教師請同學們充當小交警,用一句話嚴肅地警告小兔。每個學生都把自己想象成一名交警,認真思考這句凝練而威嚴的警告語應該是什么?“遵守交通規則!”“安全第一!”“寧慢三分,莫爭一秒!”……通過情境性的體驗活動,本主題的觀點躍然而出,學生在探究中感悟、明理,并且生發、提煉出自己的觀點。
評價激勵環節,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小學生的自主學習內在動機不穩定,學習策略發展不完善,他們不能持久保持旺盛的學習動力。因此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對學生的自學進步給予及時的肯定,對他們的成功和努力作歸因反饋,對學生的回答作認可性評價,注意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學生的觀點。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