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婷婷
(中國人民銀行合肥中心支行,安徽 合肥 230091)
融資擔保機構通過為小微企業和“三農”提供增信和信息服務,發揮著連接銀企的紐帶作用,并用市場的辦法分擔部分貸款風險,調動了銀行支農支小的積極性。我國融資擔保業經歷了20余年的發展,在當前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如何創新融資擔保模式,把更多金融“活水”引向小微企業和“三農”是現階段亟待思考的問題。發達國家的融資擔保業經過了較長時間的發展與積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融資擔保模式,這些模式的發展已經相對成熟和完善,積累的豐富經驗可供我國學習和借鑒。
德國從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業務的機構主要為擔保銀行。第一家擔保銀行成立于1950年,德國16個州都有自己的擔保銀行。此類機構不從事存貸款業務,不以盈利為目的,憑借自身的信用為那些不能提供足額貸款抵押的中小企業提供擔保,與承貸商業銀行合作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僅2010年,擔保銀行通過為近7000家中小企業提供7983筆擔保業務,以13億歐元的擔保額撬動了18.4億歐元的銀行貸款,為支持中小企業應對危機做出了巨大貢獻。該模式運行成功的關鍵和優勢在于德國政府的大力扶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擔保銀行注冊資本較少,融資渠道除了自有資金的利息收入、利潤外,主要是來自復興信貸銀行的低息貸款。為支持擔保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德國政府規定,在其新增利潤繼續用于擔保業務的條件下無需繳納任何稅費。
擔保銀行和承貸商業銀行按照80%:20%的比例分擔風險,由于政府的支持,擔保銀行又有一定的風險分擔機制,其中:聯邦政府、州政府提供的再擔保分別占31.2%、20.8%,擔保風險承擔比例分別為39%、26%;擔保銀行僅承擔28%的風險,擔保風險承擔比例僅為35%。
擔保銀行的損失率一般被要求控制在3%以下。一旦超過警戒線,通常采取以下三種方式,分別是提升擔保費率;要求政府承擔更高的損失比率;要求投資人予以增資。政府針對擔保銀行的補償資金是五年作一次規劃,平均每年大約為3000萬歐元。
擔保銀行通過考察企業的財務與收益狀況、企業管理水平、戰略發展方向、市場策略以及與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合作關系等,對擬承保的企業進行信用評級,并根據評級結果,對不同客戶的信用記錄與抵押等級等予以提示,進而對擔保銀行自身的風險控制起到積極的作用。
日本作為世界上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起步最早的國家,到1952年的時候已經按行政區劃相應成立了52家地方信用保證協會。該協會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政策性金融機構,通過實施公共信用保證,與銀行、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相互協同,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支持。截至21世紀初,協會已為全國中小企業提供擔保貸款41萬億日元,從業人員達6000余人。該模式至今已有70多年的建設歷程,運行關鍵在于日本政府的資金扶持、再擔保制度等方面。
信用保證協會的資本金列入政府預算,一般資本金50%以上均為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資。為保證可用資金充裕性,信用保證協會在法律上被授予了融資權,能夠從地方政府和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籌措資金。
為提升地方信用保證協會的償付能力和增信作用,日本政府成立了全國性的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向信用保證協會提供70%的再擔保。信用保險公庫屬于非盈利性質的特殊法人,國家對其全部營業收入予以免稅,并且對其進行預算列支,每年進行資本金的補充。
日本政府決定自2007年起,由信用保證協會和協作銀行按照80%:20%的比例承擔風險責任,構建起銀擔之間“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對于信用保證協會代償后取得求償權而不能回收的損失,70%由信用保險公庫賠付,30%由政府預算撥款補償。
美國作為擔保業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1953年設立了隸屬于聯邦政府的小企業管理局,其主要職責是為小企業貸款提供擔保,并為小企業在管理與技術層面提供信息支持。目前,美國有8000多家商業銀行加入了小企業信貸擔保計劃,并與小企業管理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這種政府直接操作型模式運行的關鍵在于政府全額資助、提供比例擔保等方面。
聯邦政府每年按照小企業管理局提供的信用擔保金額和前一年賠付的情況做出預算后,將所需擔保資金全額撥付給小企業管理局,并對其運作費用、擔保損失的賠償等進行全權兜底。
小企業管理局通常基于貸款額度等因素的考量,向小企業提供部分比例的擔保,從而實現自身與協作銀行的風險共擔。一般情況下,針對單筆貸款金額低于10萬美元、75萬美元的,分別按照本金的80%、75%提供擔保服務;如果企業貸款需求較為急迫,則僅提供貸款本金50%的擔保。
小企業管理局會依據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對擔保比例、擔保上限及費率等進行適時調整。在經濟持續向好期間,擔保比例控制在75%到85%之間,200萬美元作為擔保上限,此時的擔保費率達到3.75%;而在發生金融危機以后,為實現對全國小企業發展的有力支撐,擔保比例調高至90%,500萬美元作為擔保上限,擔保費率則下調到0.25%。
在美國,銀行可以將小企業管理局提供擔保比例的貸款部分轉換為有價證券在市場上交易,形成三方權責。如果獲得貸款的小企業未能按時償還貸款本息,在發生損失后,銀行可以向小企業管理局要求取消貸款,并申請補償、兌現擔保比例的保證金。
綜上所述,德國、日本及美國的融資擔保模式雖然因國情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是這些模式都表現出一定的共同點:一是擔保機構大多具有政策性背景,并以政府為主導提供充足的擔保資金來源;二是建立了多層次的風險分擔控制機制,包括銀擔風險共擔、中央與地方政府風險共擔、擔保與再擔保相結合等機制;三是建立了以政府財政兜底的擔保貸款損失補償機制。通過借鑒這些發達國家融資擔保模式發展的先進經驗,可以得出一些有益于我國融資擔保業更好地服務于小微企業和“三農”的啟示。
風險分擔機制和損失補償機制是融資擔保業得以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一方面,融資擔保機構不會因為需要承擔的代償比率過高而影響其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銀行通過分擔一定的貸款風險,能夠提升對擔保貸款項目的審查力度,防止銀行過度依賴擔保機構,從而有效降低銀行的道德風險,并有助于在損失追償上發揮和擔保機構的協同作用。全國各省可以安徽省正在推進的“4321”新型政銀擔合作模式為參照,研究探索出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符的政府、銀行和擔保機構的三方合作機制,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可以設立專門的政府性擔保基金,將小微企業和“三農”的融資風險合理分擔至政府、銀行與擔保機構。
規范、有序地將融資擔保機構接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引導其對擬承保企業開展信用評級,制定針對小微企業的信用評價體系,有助于融資擔保機構控制風險并加速信息化進程。建立針對融資擔保機構的信用評價體系,健全融資擔保機構信用記錄,納入國家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既為融資擔保業實施分類監管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又使得銀行業金融機構和再擔保機構可以據此差異化管理合作的擔保機構,提高風險控制水平。
加快再擔保體系的建設,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原則,推進省級再擔保機構實現全覆蓋,并以其為核心、以股權投資和再擔保業務為紐帶,構建統一的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再擔保機構應堅持保本微利經營原則,在可持續發展前提下,著力降低業務收費標準。完善再擔保機制,充分發揮再擔保的引導性、鼓勵性和補償性作用,有效分散融資擔保機構風險,擴大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擔保業務規模。
[1]劉興亞.融資擔保模式探索——以安徽為例.中國金融[J].2015(20).
[2]李俊,張煒,王光.德國擔保銀行業的發展及啟示.國際金融[J].2012(3).
[3]文海興,羅曉強.德國擔保業監管及啟示.中國金融[J].2012(12).
[4]文海興,許曉征.日本信用保證業發展的經驗.中國金融[J].2011(8).
[5]孫艷紅.借鑒國外經驗發展我國融資擔保業的思考.南方金融[J].2013(5).
[6]賀莉,申建文.融資擔保業的積極效應與國際經驗.金融時報[N].2015年3月30日.
[7]李珮.擔保如何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美、日、法三國經驗借鑒.金融時報[N].2014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