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道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若想讓學生樂于去嘗試,善于去發現,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創設各種合適的情境,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方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情景創設既要有趣味性,還要有思考性
區展示課那天,我上了一節《確定位置一》的課,對于這節課的引入,我最后是這樣處理的:“同學們,課前教師邀請一名同學上臺快速念出5個同學的座位,你們記錄,每個座位只念一遍,記住的同學為勝。”學生宣讀完,教師問,記住的同學請舉手?答案為零。但此時教師把自己的手舉起來了,說我全部記住了,并與臺上學生驗證答案全對。師問:“你們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嗎?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確定位置。”學生眼神中的好奇與驚訝,完全可以看出他們早就想知道答案的欲望。
這節課面對的是四年級學生了,在課的引入方面應與低年段有不同的要求,再從新課的角度來說,低年級學生應側重培養他們的興趣,要引起他們的注意,讓他們在玩中學。而到了中年段了,一方面要培養他們的興趣,但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勤于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這樣的引入方法,它更能激發學生的思考,讓他們帶著問題去學習新知識。
二、情境創設內容要貼近現實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數學。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了實際。”因此,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中創設教學情境,讓數學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接觸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教學《確定位置一》認識數對時,我完全放棄了課本上小青班座位表的情景圖,而是采用本班現場座位為題材,從現實座位表上的位置抽象到方格紙上找到自己位置來學習數對,完全符合學生認知規律,這樣的情景是可取的。又如:教學一年級《分類》一課時,教師可以拿出課前已準備的自己最喜愛的東西[玩具(汽車、火車、坦克、手槍……),圖片(奧特曼、機器人、孫悟空、哪吒……),水果(蘋果、梨子、香蕉、桔子……)],師問:“同學們,這節課大家都帶來了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東西,應該怎樣分類擺放呢?”學生興趣盎然,各抒己見。有的會說把人的圖片放在一起;有的說把好玩的放在一起;有的可能會說把好吃的放在一起。此時,教師可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導入課題,探求新知。這樣將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放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東西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體驗,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發展過程,理解掌握了分類的思想方法,獲取了學習數學的經驗,成為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探索者、發現者、創造者,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創設游戲情境,要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小學生都喜歡做游戲,創設一個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又是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情境,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策略去體驗和理解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探索,使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學《旋轉與角》這一課時,我創設的情景是,課前讓學生兩人一組,在圓形紙板上把從圓心到邊的一條線段作為固定線,將另一條從圓心到邊的一條線段作為可以移動的旋轉線,一人動手移動旋轉線,一人觀察,并說出旋轉過程中產生了什么角,然后另一學生旋轉,一人說旋轉過程中產生了什么角,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了解銳角、直角、鈍角及平角、周角的特征,重點發現平角與周角的基本特征。很快,學生發現了一系列“角”的知識:當旋轉線與固定線完全重疊,角度為0度;當旋轉線旋轉一周后,角度為360度;當旋轉線與固定線處于同一條直線時,角度是180度……
總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數學教學活動產生和維持的基本依托,是學生自主探究教學知識的起點和原始動力,也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的一種有效手段。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