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新慧


北王力位于保定市清苑區(原清苑縣)城西南約30公里處。《清苑縣志》載:此處原有一大寺院。元朝末年,王力遷居于此,以姓名命名村莊。后戶口日益殷繁,遂以大寺為界,分為南、北王力。清順治年間,南、北王力各遷出數戶,在南偏東約2里處建村,取名東王力,南王力改稱西王力。
烈士陵園埋忠骨
北王力鄉是一塊紅色土地,戰爭年代犧牲的烈士多達293人,占全縣烈士的11%。北王力人霍景忠,曾和周恩來一同赴法勤工儉學,后任冀中軍火廠長,抗戰中為國殉職;霍振江受派潛臺做地下工作,1952年犧牲,河北英烈館陳有其事跡。1938年2月10日,清苑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于北王力;同月下旬,建立縣抗日救國總動員會;4月,成立縣抗日游擊大隊,宣傳組織抗日,成為全縣抗日指揮中心。
在北王力村西,有一座高墻大院,大門朝北,上書“北王力烈士墓園”。園內蒼松翠柏,掩映著一座座烈士墓,這里遷埋忠骨365具,包括薛莊戰役的254名縣抗日政府人員及縣大隊指戰員,北王力突圍戰斗中的108名抗日勇士等。
先說薛莊戰役。薛莊隸屬望都縣,位于唐河北岸,與北王力隔河相望。1939年10月29日,時至冬初,水面已結薄冰。為擺脫日偽軍圍剿,縣長劉壽彭帶領工作人員和縣大隊及一、六區小隊,轉移到薛莊宿營。午夜時分,發現有可疑跡象,但未引起警惕。30日拂曉,張登、白城、方順橋等據點和安國、博野、望都等縣日偽軍600余人,從東、南、北三面襲來。村北哨兵開槍報警,由于缺乏思想準備,加之部隊居住分散,被敵人炮火分割,失去統一指揮。一區小隊掩護政工人員和群眾向西突圍;二中隊向南突圍,遇敵埋伏,傷亡較大,縣長劉壽彭捐軀;副大隊長于煥文指揮三中隊占據有利地形,擊退敵人一次次進攻。敵人進村,他們上房,敵人上房,他們轉入室內,子彈打光,便投擲磚瓦。政委王友誠高呼口號,帶領戰士冒彈沖殺,被俘遇害。于煥文帶領戰士據守一座高房,最后只剩他一人隱于一間被燒塌半邊的房內,斃敵9名,敵人進屋,他用僅剩的一顆子彈自殺。天黑后,敵人挨家挨戶搜捕,堅守各戶的戰士仍伺機殺敵。兩名新戰士被堵,寧死不屈,將最后一顆手榴彈投向敵群,5個日軍當場喪命。搜捕中,殘暴的敵人殺害重傷者,輕傷者吊在房梁或樹上,活活打死或燒死。最后把指戰員和群眾集中到村東南薛家墳,排槍掃射,堆尸火焚。戰斗持續到31日晨,斃傷日偽軍200余名。我方也傷亡慘重,縣長劉壽彭、組織部長常曉農、大隊副于煥文、政委王友誠及干部、戰士250余名壯烈犧牲,39名群眾被殺。
再說王力突圍戰。1940年4月16日,冀中九分區黨政機關、警衛營和三十三團二營,轉移到西王力。黨政機關駐西王力,二營駐北王力。進村不久,部隊尚未吃早飯,定縣、安國、博野和清苑日偽軍千余人襲來。戰斗打響,二營五、六連進入陣地,用密集火力阻擊張登來犯之敵。機關部隊乘機從西、北王力之間向北突圍,安全轉移。二營營長涂云山、教導員劉光裕帶領戰士,向張登猛插,越過唐河與機關匯合。警衛營攻防受阻,損失較重,斃傷敵百余名。
輾轉流徙紀念碑
北王力烈士墓園是唯一一處由縣直接管理的陵園,始建于1973年4月,修葺于2007年2月。院內薛莊戰役烈士紀念碑尤為引人矚目。
薛莊戰役后,黨組織帶領北王力、大李各莊等村干部群眾,冒著生命危險,連夜涉唐河把烈士遺體偷偷運回北王力村西,挖一大坑草草掩埋。11月29日,縣抗日政府不顧危難,派人進山購買石料,核實烈士犧牲情況,撰寫碑文,鐫刻一通漢白玉烈士紀念碑,烈士英名全部登錄其上,詳細記錄戰役實況。
由于環境殘酷,此碑當時暫立于大李各莊大寺(后為小學)內,1957年運到縣政府所在地南大冉,因沒有烈士陵園,存放在縣供銷社院內多年。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立在縣武裝部打靶場內。不久,冉莊地展館擬建冀中烈士陵園,烈士碑又運往冉莊,立在冉莊村烈士墓前。
1973年4月,縣政府組織把薛莊戰役250余具烈士遺骨挖出來,細加整理,每人裝入一個水泥小棺材,重新安葬在北王力西。同時安葬的還有王力突圍戰的100多名烈士和其他散埋烈士。以后,每年清明節,學生和干部群眾都來掃墓憑吊,成為除冉莊外,又一處愛國主義傳統教育基地。
2006年12月,縣“關工委”幾名老同志聯名建議修葺,清苑縣委、縣政府迅速批復,決定北王力烈士墓更名為“北王力烈士墓園”, 勒石樹碑以紀念,責派專人看護。北王力鄉、民政局積極施工,2007年4月竣工,當年清明節舉行竣工揭碑儀式。
2014年9月30日,清苑縣組織各界人士在北王力烈士墓園舉行大型烈士紀念公祭活動,共同告慰先烈,祭奠英靈。
彭越漢墓千年謎
北王力村有彭越墓。古墓原來規模宏大,蒼松翠柏,墳冢高大,猶如一座小山。墓南是一條寬大神道,建有石門和石牌樓,兩側排列石人、石馬等。村里老人們說:小時候,石人石馬和石牌樓的頂部,還露在地上,石門寬五六尺,尚能容人通過。1968年,曾挖出一尊石人,但無力移出地面,只好重又埋回地下。“文革”中,古墓被毀。現在,地表已看不到石像生的蹤跡。
古墓主人是誰呢?村人的回答清楚:漢代梁王彭越。1982年,河北省政府將此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苑縣政府在墓北立水泥標志一塊。
彭越何許人也?他是漢王劉邦帳下一名得力干將,立下赫赫戰功。《漢書》有傳,說:彭越字仲,別號彭仲,昌邑(今山東金鄉)人。秦末,彭越曾在定陶、巨野一帶聚眾起兵,初事項羽,后歸劉邦。項羽自刎,劉邦封彭越為梁王,建梁國,都定陶(今山東定陶縣)。劉邦稱帝,太仆告彭越欲反。劉邦囚彭越于洛陽,后赦其死罪,流放蜀地。彭越西至鄭,遇呂后,哭訴無罪,請回昌邑。呂后答應,帶回洛陽,對劉邦說:“彭王壯士,今徙之蜀,不如誅之。”令其舍人“告彭越復謀反”。于是夷彭越宗族,剁彭越尸體成肉醬,分賜諸侯。
彭越被誅何地,史書并無記載,但怎么可能葬于與他毫無關聯的北王力呢?這是偽造還是謬傳?當地人說:世代口耳相傳,豈能有錯?幾則傳說更是例證:其一,劉邦追殺彭越到北王力,想饒他不死,但彭越誓死不說軟話。劉邦只要他回頭看看,也可免死。彭越頭也不回。劉邦無奈一劍下去,彭越人頭落地,但立尸不倒。劉邦始知確實冤枉。其二,官兵追殺到此,欽斬官非常同情彭越,說只取梁王之頭,家人一概不殺。彭越感激不盡,但死后不倒。眾人跪地:知你含冤,忠魂不散,定奏稟朝廷。劉邦聞報深悔不已。其三,彭越被害,抬棺往山東安葬,路經北王力村北,木杠突然折斷,便安葬于此。三則傳說結果都是金頭御葬,墳墓為王侯建制。
說古墓就是彭越墓,單憑傳說顯然證據不足。況且御賜厚葬傳說在清苑并非僅此一例,在北王力也絕非僅有。《清苑縣志》載:明成化年間,王力人張謙丙戌年進士,授禮部給事中,直言上諫,事關大局,深得憲宗賞識。奉命督察兩廣,嚴格執法。升任南太仆寺卿,嚴伸國法,布新除舊,上奏馬政四事,悉被采納。后病故任上,帝特賜厚葬。
古墓主人是彭越還是張謙,抑或他人,尚需史學家進一步考證。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