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詠
瓷器一直是帝王之家的日常生活所需及品鑒賞玩之物,其高貴的地位、顯赫的聲望,絕非其它器物可比。正是由于瓷器在歷代皇家中的這種特殊性,所以帝王的審美、喜好以及宗教信仰,直接影響和制約著瓷器的發展。
清朝,瓷器的生產達到了又一個高峰,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臻于鼎盛,進入了景德鎮瓷器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清代瓷器,不僅各代的工藝和品種應有盡有,而且還有許多發明創造。斗彩是繼青花之后的又一種彩繪瓷器,問世以來深受世人的喜愛。
斗彩又稱逗彩,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創燒于明朝成化年間,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斗彩是預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后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
據歷史文獻記載,斗彩始于明宣德年間,但實物罕見。成化時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獻中也稱之為“窯彩”或 “青花間裝五色”。傳世成化斗彩瓷器圖案繪畫簡練,內容主要是花鳥、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繪圖案的輪廓線,罩釉高溫燒成后,再在釉上按圖案的不同部位,根據所需填入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種,最后入彩爐低溫燒成。
斗彩自明代成化年間燒制成功,一般以小型器物為多,像避暑山莊博物館館藏的清乾隆斗彩八寶大盤如此碩大的器物還是比較罕見的。它高8.2厘米,口徑50厘米,底徑30厘米。此盤器形大,圈足。通體由斗彩裝飾,盤內圖案分為四層,口沿為雜寶,二層飾八寶紋,三層為纏枝蓮紋,內心為雙鳳紋。外壁為纏枝蓮圖案。底有“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書款。
八寶紋也稱“八吉祥紋”,瓷器佛教紋樣,為藏傳佛教象征吉祥的八件寶物為題材的紋飾。始見于元,流行于明、清兩朝。八寶為: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腸結。八寶紋常與蓮花組成圖案,作折枝蓮或纏繞蓮托起八寶的構圖,也有以八寶捧團壽的圖樣。元代主要見于龍泉窯青瓷和景德鎮窯卵白釉瓷,以印花技法加以表現,紋樣排列尚未規范化。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多以青花、斗彩、粉彩描繪八寶紋,紋樣排列規范化。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