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字 周昀
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選擇親近產業、服務地方不僅是形勢所迫,更是關乎地方高校職能發揮和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地方高校只有主動對接地方產業需求,建立政產學研多方聯動機制,才能真正實現在增強服務地方能力的同時提升辦學實力。
一、凝聚共識,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為辦學的核心理念
地方高校要從解決教師思想認識問題入手,把“以生為本,服務產業”作為核心辦學理念,以服務求支持,在貢獻中發展。從決策層、管理層到每位教師,切實把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看成是關注學校存亡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方面為地方發展提供人才、技術、信息、文化、咨詢等服務;另一方面在服務中發現和彌補差距,檢驗辦學成果,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社會評價為學校發展坐標,在服務中凝練并強化辦學特色。
二、貼近產業,全方位落實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舉措
地方高校開展以知識傳播與創造為核心的活動需要以區域經濟社會為落腳點,因為區域經濟社會可以為地方高校的知識活動提供方便和現實的舞臺。高校服務地方發展的主要形式包括人才培養、科技服務、人力資源開發、文化輻射、決策咨詢等。地方高校應積極響應“一帶一路”、“自貿區建設”、“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規劃,通過優化結構布局,深化政產學研合作等來探索服務地方的新路徑。
(一)對接產業鏈,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提高育人質量
地方高校的學科建設與區域的產業結構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具有相互促進、相互調適的作用。地方高校應緊盯現代產業體系中確定的產業發展重點領域,確定重點發展學科,凝練特色專業方向。重點發展符合城市發展定位、對區域輻射帶動作用較強、符合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和全球產業發展的趨勢,以及有利于承接各優勢產業的學科領域和專業方向。地方高校應培養多個專業緊密對接當地支柱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圍繞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兩大領域,重點對接當地產業鏈,整合學校現有的學科專業資源和優勢。
地方高校應圍繞地方主導產業,建設優勢學科和特色品牌專業,構建面向市場的專業自適應機制,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為主要路徑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實現“以專業帶產業,以產業促專業”。
(二)融進產業界,深化政產學研合作
地方高校應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將深化政產學研合作作為提升辦學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載體。其主抓手包括校地互動、校產對接。
1、實施服務地方行動計劃,促進校地互動。把文明學校建設與文明城市建設結合起來。加大校園及周邊治安綜合治理,探索警、地、校共建平安和諧校園機制。將服務地方納入校園文化建設規劃,參與群眾性文體聯誼活動;與地方政府聯合舉辦高層次文體賽事活動,在區域多元文化發展中發揮引領作用,提升區域健康高雅文化品位。
2、加強與地方政府及企業的協作,落實校產對接。地方高校要與地方政府、企業大力協作,共建大學科技園、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等。與境外優質高校和國內外企業共建“親產業國際化辦學發展聯盟”。與地方科技部門聯辦科技成果推介會、科研項目發布會等。地方高校還要立足解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和企業生產經營、日常管理中的實際問題,跨學科、跨專業整合校內科研資源和力量開展聯合攻關,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
三、將搭建平臺,完善合作機制作為服務區域發展的重要保障
要實現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雙贏,必須以政策為導向,以健全的組織機構和完善的體制機制為保障。通過搭建政產學研交流合作平臺、科研服務平臺,完善體制機制來保障服務效果。
(一)聯合搭建高校服務區域發展的平臺
一是要加強地方高校與地方高層的互動交流,建立雙方領導聯席會議制度。二是聯合成立推進產學研合作的機構。發揮校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建立多部門參與的聯動機制,引導師生員工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三是搭建高水平科研服務平臺,優化校內產學研管理體系。構建功能集約、資源共享、運作高效的產學研科研平臺,鼓勵與企業參與共建;同時加強重要研究基地和交叉學科平臺建設,加大力度建設成果轉化平臺和技術孵化基地。
(二)完善產學研合作機制及科研管理體制
堅持應用型科研為主,健全以服務需求和成果產出為導向的科研管理體制機制。深化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培育建設若干個校級以上協同創新中心,支持高級科研人員帶領團隊參與企業協同創新。健全以成果產出為導向的科研管理制度體系。
總的來看,地方高校要發揮好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能,得益于由地方政府主導搭建政產學研合作交流平臺,通過政策引導、組織保障,項目支撐等方式深化合作。同時,地方高校應發揮自身優勢,強化服務意識,將人才優勢和科研成果與地方經濟建設緊密結合并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才能真正建立長效互動機制,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