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梆子腔在發展中有自身的特點與理念,人們對其的審美觀點也不相同。自古代沿襲以來,其逐漸改變了戲曲原有的形式與結構,由于梆子腔來源于民間,因而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梆子腔在戲曲唱詞上等均有所創新,而板式也自然隨著時間而發生了改變。其代表農民的語言,它簡單、熱情、直率的風格吸引了大量觀眾的關注。此外,梆子腔通俗易懂,其代表生活,因此它具有強烈的人民群眾生活氣息的韻味。文章以下針對梆子腔的起源與轉型作簡單研究。
一、梆子腔的起源研究
起源于明清道光年間的梆子腔主要生存與促進其發展的沃土是廣大農民,但追溯到起源,其產生與傳播源頭主要是當地在外經商的商人。政治中一直在強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即說政治形式或文化等在一個國家的生根發芽壯大是離不開經濟發展程度的。全國范圍來看,由于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等存在較大不同,因此,梆子腔在山東省、山西省、河北省等劇種之間,具有各地強烈的地方性特色,這是縱向基礎上比較,而在橫向基礎上比較時,與其他唱腔劇種的音樂進行比較,梆子腔唱腔的旋律特征是特別明顯與鮮明的。梆子的起源也同樣離不開商品流通與通商貿易的不斷發展,梆子腔唱腔的旋律具有其自身獨特的特點,其存在于唱腔的結構形態領域,而它自身穩定下來后,又逐漸地與當地的文化交流融合,從而形成具有每個地方鮮明地方特色的全新的藝術形式。由于商人的傳播,使其浸染了些許城市的氣息,時間的不斷過去,梆子范圍也逐漸得到擴大,梆子得到了愈加成熟的發展。
例如,以河北梆子為例,被稱作“老派 ”,顧名思義,其在唱法上承襲了傳統特色的一面,更大程度上保留了群眾善良樸實卻又粗獷、不拘小節的藝術形式,較少經商人帶入的較為高雅、精致的味道。而“新派 ”則更加迎合城市中梆子的發展,其以普通話為唱腔基礎,審美觀念的不同及時代生活條件的不斷變化,老派的代表河北梆子也避免不了地走向衰落,尤其是在城市中。但其憑借自身的魅力與優良基礎,在農村地區一直受到群眾喜愛。后由于華北陷落,抗戰的到來,經過不斷改良,使粗獷加入溫柔細膩的一面。
再如,以秦腔為例,明末清初其發源于黃河腹地秦中等地,由于那里文化昌盛、經濟繁榮,自前朝以來就是雜劇戲曲等的繁榮之地,民間藝術形式具有牢固的發展根基,各種藝術形式也名目繁多、競相開放、千姿百態。即梆子腔秦腔在秦中這塊豐厚的孕育民間藝術的土壤里逐漸發展起來。總之,有關梆子腔的來源問題,由于種類
繁多、地點不同,所以學界各有所見。
二、梆子腔的轉型研究
本質上說,梆子是一種民間的藝術形式,體現農民的價值觀念、 道德標準等。梆子腔轉型后,具有新的戲曲結構體制,即板式體。再者,由于梆子是地道的民間音樂形式,直接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內心感受,發展速度,快遍及祖國的大江南北。梆子腔具有眾多支脈,其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梆子腔旋律在發音等方面極其擅長表現歷史韻律,并且總是恰如其分地反映當時年代與如今的各自現實生活狀況。進行多元變化,要多運用腔節、句的形式,結合不斷重復、變奏節奏節拍等,實現旋律的多元化。多運用現代的唱詞與傳統戲曲相結合,突破傳統形式,不再創作一成不變的旋律與節奏,慢慢使梆子唱腔的旋律變得靈活多變。大致上,自古以來,梆子表演及舞美等各個方面,具有重大的變化,因而梆子腔的旋律重新具有了明朗、剛勁、卻又委婉的特征,進而逐漸奠定了梆子腔是我國北方影響較深的戲曲劇種的地位。梆子腔的轉型與民間戲曲的發展有很大關系。其在唱詞與格式上均進行了創新,采用了齊言唱詞形式,使梆子腔與其他的戲曲形式在結構發展上存在著較大變化。梆子腔聲腔板式的變化也是戲曲結構形式轉型的一大方面,增強了戲曲的敘述性與代入感。梆子腔唱詞的基本格式是七句詞或十句詞,節奏相對整齊,運用上也相對更加自由。運用多種節拍的形式結構,因此可以充分發揮節奏變化帶來的戲劇性要素,推動梆子腔旋律形象及節奏變化,也要求表現出戲劇矛盾沖突與人物的思想感情等各個方面,增強了戲曲效果等,因此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而言之,新中國成立以后,梆子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愈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逐漸擁有了其自身獨特的傳統魅力。我國學界目前對梆子腔的起源與轉型研究各有其觀點,而隨著戲曲形式的不斷發展,梆子也需不斷被完善,從而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曹越.談萊蕪梆子新時代下的傳承發展[J].音樂大觀,2014(01).
[2]李文浩.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北路梆子》的發展和研究[J].音樂大觀,2013(02).
(作者單位: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演藝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 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