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均
舞蹈作為廣大人民群眾日常休閑、消遣的主要方式之一,不僅對大眾娛樂生活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與作用,且對于社會和諧、穩定也有著一定積極意義。自古以來,舞蹈都是一種展示自我、宣泄情感的表現藝術,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沉淀,其種類繁多,風格迥異,且地域色彩格外濃厚。中國傳統舞蹈質樸、典雅,舉手投足間高貴大方;而如拉丁舞與肚皮舞這一類充滿異域風情的熱情奔放的外國舞蹈,亦格外能渲染現場氣氛,激起人們的亢奮“元神”。然而,不管是哪種舞蹈,都需要編導將其連貫化,使之更具可觀賞性和藝術性。所以,舞蹈編導作為一種復雜性、綜合性的實踐過程,是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提煉與結晶的實踐者,同時需要借以文學、戲劇、音樂、美術上的修養。基于上述,本文主要圍繞舞蹈編導的文學素養和藝術轉化能力的培養路徑展開論述,以期為與此相關的研究提供參考借鑒。
從文學藝術的審美角度來看,舞蹈動作之所以“畫中有文”,也就是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文學作品的藝術性,即俗稱的舞蹈藝術化處理。所以,如何組織每一字符,讓其盡顯畫面之美,則需要舞蹈編導擁有良好的文學素養,以及高強的舞蹈藝術轉化能力,使之能夠將畫中之文,投射在每一形體動作之上,因此,這也是勝任舞蹈編導的基本要求。
一、全面深化與提升舞蹈編導的文學素養
(一)打造自然舞蹈劇情背景。對于自然舞蹈劇情的背景創設,首要基于真實的情感,明白舞蹈是源于對故事情節的藝術再創作,有著與故事中發生的對應情節,有著人物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其從未發聲,卻用形體、儀態、舉手投足間將故事生動地展現出來,使人從中感悟故事中的真、善、美,以及做人的真理。基于這一現實,筆者認為舞蹈的成敗與否,取決于編導的編排,而編導的編排好壞,則在于編導自身是否擁有出色的創作能力與文學素養,且能否將兩者融會貫通,和諧統一。例如,在眾人皆知的敦煌飛天舞蹈的編排之中,通常編導都會將涉及敦煌那一時期的文化融入其中。在基于某一文學作品,如詩歌、經文、傳說、詞賦等的背景下,只有加上編導對作品的個人領悟、啟發與研究,才能把支離破碎與相對抽象的敦煌壁畫轉化為具有大漠風情的舞蹈。所以,要善于運用文學構思的技巧構思舞蹈劇情。
(二)營造開放舞蹈藝術意境。舞蹈之所以令人心悅神怡,賞心悅目,正因其伴隨音樂帶給人們的那頻繁、不間斷的視覺沖擊,將刻于紙上,定于字間的文字和故事用鮮活的動作形態真實地展現了出來,將文學作品中的美好帶出了沉悶的世界,引導著人們不斷積極向上追求更多、更新的美好事物。所以,出于這一美好愿景之下,舞蹈編導的創作更需要能夠沉淀內心,站在舞蹈作品欣賞角度來創設各類舞蹈意境,或藝術性、或鮮明性、或開放性,并結合舞臺設計、舞美燈光、服裝以及演員等,將觀眾帶入心領神會之境,深刻體會舞蹈每一動作之中的力量美、速度美、造型美、姿態美、表情美、服裝美等內涵與情調。
二、引導舞蹈編導將藝術與文學結合轉化
(一)采取思想與技能的結合訓練。舞蹈動作的訓練,視舞蹈演員的個體差異不同,各有側重,揚長避短。舞蹈編導應以專業審美的眼光,善于發現每一舞蹈演員的優勢,并及時相對應地作出調整,確保能將舞蹈的整體之美呈現于眼前。比如,對于有缺失美感、動作標準不規范的及時調整,力求每一舞蹈演員的舞蹈動作能夠與之舞蹈整體性以及全場劇情無縫銜接,從而將作品主題真切完整的表現,真正意義上地踐行舞蹈的藝術性與文學的藝術化高度結合。
(二)融匯文學與藝術的轉化訓練。通過對直接描述舞蹈的文學作品和有關舞蹈的美術作品、雕刻作品、瓷器作品與其他藝術品等類的文學作品進行融匯思考與學習,從中借鑒所蘊含的舞蹈靈感、舞蹈動作創新、舞蹈劇情與舞蹈的表現手法等,使其成為以后舞蹈編導的“厚積薄發”的素材,最終達成從文學到藝術的自然轉化,使之文學構思與寫作能力也隨之得到訓練和提升,從而不斷在文學素養的積淀中去孕育自己的舞蹈編導才華和靈感。
三、結語
綜上所述,舞蹈編導不論是對于每一場舞蹈的演出,或者每一個作品的編排,又或是對每一個舞蹈演員的表演,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影響力,所以,舞蹈編導個人更應嚴于律己,深化個人對文學作品的認知,沉淀文學素養并將之升華,從而創造出獨具個人特色的舞蹈藝術,豐富舞蹈編排的深度。
參考文獻:
[1]巴雅爾.淺談提高舞蹈編導的創新意識[J].大眾文藝,2011(18).
[2]李炎璐.論舞蹈編導專業學生應具備的專業素養[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3).
[3]丁妮.探尋遼寧省舞蹈編導素質的提高方法[J].音樂生活,2011(06).
[4]黃銳,張琳.中國舞蹈編導中的編舞技法研究[J].科技資訊,2011(34).
(作者單位: 北京市馨馨舞蹈培訓班)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