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玲
摘 要:縣委十一屆五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把沙灣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旅游休閑之都,烏昌城市群的后花園,讓沙灣因綠而揚名。建設旅游旅游休閑之都,生態建設是重要基礎條件和核心內容,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旅游休閑之都的保障,也是提高人們生活品質、改善生產、生活環境,實現人們宜居宜業的現實需要。為實現絲路經濟帶上旅游休閑之都建設這一戰略目標,林業生態建設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建設;旅游休閑之都;思考
自習總書記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以來,沙灣縣積極開展研究分析,編制完成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沙灣崛起新戰略規劃方案研究》,認為具備休閑養生經濟的發展環境和發展基礎,2015年縣委十一屆五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沙灣縣將大力發展面向國內、國際的現代生態型經濟體系,緊緊依托境內豐富的旅游資源,把沙灣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旅游休閑之都,烏昌城市群的后花園,讓沙灣因綠而揚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是提升城市宜居環境和廣大市民生活品質的現實需要,也是沙灣縣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旅游休閑之都的重要基礎條件和核心內容,林業生態建設任重道遠。
1建設沙灣生態良好旅游休閑之都的意義
1.1森林是林業的核心,旅游休閑之都需要以森林為核心的生態效益的功能體現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人類和多種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其獨有的空間結構發揮著巨大的生態、經濟、固碳、保健和美化等功能,在維護生態安全、經濟安全、氣候安全,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改善人居環境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2綠化美化環境,增加城市風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
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進行綠色消費,是現代社會人們休閑的最基本需求,也是最高層次的休閑方式。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設步伐越來越快,生態化城市是其品位、高端的建設追求,,休閑宜居的森林城市不斷涌現。
1.3是沙灣縣貫徹“五位一體”戰略部署的必然趨勢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偉大復興的目標要求。森林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承擔著更加艱巨的歷史使命和任務。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沙灣林業順應發展趨勢,建設良好生態環境,打造旅游休閑之都是縣委、縣政府建設生態文明目標和美麗沙灣要求的一致與統一,是開啟沙灣綠色增長和永續發展的新篇章。
2建設旅游休閑之都,沙灣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及不相適應的問題
沙灣縣林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分布不均、結構不盡合理,生態系統功能脆弱;二是過度開發、取水、放牧,導致植被毀壞,生態承載能力減弱;三是林產品短缺、品質不高、生產優勢不強、加工轉換能力弱,地域、氣候和政策優勢等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和發揮;四是林業基礎建設、科技支撐能力、林業發展質量效益等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較為突出,有待進一步提高。
3建設沙灣縣旅游休閑之都的幾點思考
十八大報告中提到“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3.1定位發展,構建國土生態空間規劃體系
根據沙灣縣地理、地形和生態環境特征,以森林、農田、荒漠、草原、濕地、城市生態系統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區域,進行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安全空間格局。以天山森林水源涵養林保護區、天山北坡谷地植被恢復區、沿312國道兩側平原人工生態經濟林鞏固與發展區、河系谷地及綠洲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準噶爾盆地南緣防沙治沙區、以城鎮村莊綠化為主體的身邊增綠、生態美化多功能區為生態建設的主體功能區,不斷完善林業規劃體系,優化生態建設空間布局,拓展生態利用空間,為建設生態文明奠定科學基礎。
3.2構建安全、綠色的林產品生產體系。
一是沿以城經濟林園區為龍頭,沿312國道打造萬畝特色、優質經濟林示范園;二建立山區萬畝經濟林基地,大力發展加工果樹、葡萄等主栽品種,引進加工龍頭企業,發展規模性釀酒葡萄產業;三是大力推行和發展生態經濟型農防林,統籌生態與產業協調發展,讓農防林建設走上綠色產業化發展道路;四是以三道河子林場、國營苗圃苗木繁育為基地,以個體育苗為補充,不斷發展壯大沙灣林業土種苗產業,滿足沙灣生態綠化需求,并依托烏蘭烏蘇、兵團143團場種苗、花卉市場,拓寬增收渠道;五是以大泉鄉城郊西村和三道溝村、烏蘭烏蘇鎮頭浮村設施林果基地和家庭式保鮮貯藏庫建設為基礎,大力推進設施林果建設,發展優質、高端、高效果品;六是建設良種場萬畝枸杞科技示范區,加快更新改造,引領全縣枸杞種植提質增效。七是在準噶爾盆地南緣,依托防沙治沙重點工程,加強林業科技合作,建立萬畝大蕓、甘草為主的沙生藥用植物栽培基地,引進企業,開發產品加工生產,提高產品轉換率和增值率。
3.3加快培育生態文化、生態信息綜合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一是大力發展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不斷推進森林城市、森林城鎮、森林村莊和生態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和生態文明示范縣建設和創建,發揮好典型、先進在林業生態文化體系建設中的示范、推廣作用;二是切實完善生態文化基礎設施,依托林業辦公樓建設,建立起對外開放的生態文化科技館、標本館,普及生態知識,引領綠色時尚,發展森林文化弘揚生態理念,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道德觀、價值觀、政績觀和消費觀。三是建立生態旅游文化,鼓勵引導社會各界參與森林公園建設,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努力打造一批以森林公園為主體、森林景觀為網絡、“林家樂”和“果園采摘”為補充的生態休閑旅游圈,做大做強森林旅游業;四是加強森林自然景觀和珍稀名木古樹的保護和文化價值開發,提升其文化內涵和享用功能,納入旅游和非物質文化管理;四是加強林業信息網站,發揮報刊等媒介傳遞生態文化和文明的信息。
參考文獻:
[1] 《新疆林業》期刊雜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
[2] 乾正峰.沙灣縣委十一屆五次全委擴大會議講話,2015年1月23日.
(作者單位:沙灣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