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今年6月重慶高考分數公布,考生陽陽以671分成為江津區文科第一名。經過聯系面談,復旦大學招生組與陽陽簽署了一份“復旦大學2015年專家組咨詢確認書”,承諾將其作為優秀推薦生擇優錄取。而陽陽最終并沒有被復旦大學錄取。有律師表示,“這樣簽了確認書最終孩子連檔都沒被投,在我看來是一種誤人子弟的做法。”(見《重慶晚報》)
面對手持復旦大學專家組咨詢確認書,最后竟未能被該校錄取的尷尬,當事學生和家長那份被忽悠、受欺騙的迷茫與無奈可想而知。也許,在復旦大學招生組看來,一紙“咨詢確認書”不過是一種意向性的“推薦”約定,并不具有任何的約束性效力。但在學生和家長的眼里,帶有“確定”內容并標注有“確認”字樣的校方文書,當具“確定無疑”的必然寓意。
更令人不解的是,既然最終錄取是要憑考分說話,且在總分相同情況下還要比拼“文綜”分數,招生組為什么不能事先明確告知學生?甚至還對其進行“排他性”的約法三章:不要填提前批;把復旦大學作為第一批第一志愿填寫;除了復旦大學之外,建議任何學校都不要再填報。這豈不更會對當事者產生“有把握”“沒問題”之類的信息誤導?幸虧該生聽了母親“再填一個別的志愿”的話,否則,真要落入雞飛蛋打、名落孫山的不復境地。
透過陽陽那句“算是出社會前吃了一個大大的虧,長了大大的智”的由衷感嘆,不知我們的高等學府、教育主管部門該做怎樣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