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開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成了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中心環節,數學課程就是讓學生快樂輕松地學習。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只有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能打造精品課堂。有效性的核心問題是教學的效益,主要是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也正發生著深刻變革,課堂教學有效性不僅是教育專家研究的焦點,而且是廣大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積極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我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看法。
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1)故事性情境創設。一般小孩子都很喜歡聽故事,在低年級數學教學活動中,老師常常利用“孫悟空、大頭兒子、聰明一休、葫蘆娃”等智慧象征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人物作為載體創造故事,將枯燥的數學知識原理演變成生動有趣的故事。這樣不僅能形象地向學生演繹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應用過程,而且能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教學情境中,學習新知,掌握新知。
(2)生活性情境創設。研究表明,當數學和兒童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能有鮮活的生命力,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激活他們的思維。如在教完“圓、角、分的認識”之后,我們可以創設去超市購物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分別扮演售貨員、顧客,現場模擬購物的情景。這樣的購物情境,不僅讓學生鞏固新知,懂得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與人交往交流的能力,還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有數學。
二、創設有效的課堂問題
(1)問題要少而精。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思維的源點。有專家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個案例:一位教育局局長在隨堂聽課中,細心地記錄了任課教師在一堂課中提問的數學,課后統計居然達到了120個之多。這樣的問題有何價值?答案不用多講。教學中,教師的問題設計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和學生認知水平,避免問題設計過于繁瑣、直白,應該善于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善于抓住知識的關鍵與本質,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積極質疑,達到以“精問”促“深思”的目的。
(2)問題難度要適度。難度是指問題的深度與廣度,難易適度就是指問題要切合學生實際。控制難度要考慮兩個因素:一要符合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基礎。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問題要求的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缺乏有意義的、本質的聯系時,問題就顯得太難了。二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教師設計的問題要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回答問題中找到自身的價值。老師將問題設計過難,不僅會讓課堂失去其原有的活潑氛圍,還會浪費老師更多的時間不斷說明問題,到頭來,老師說得滿頭大汗,學生聽得稀里糊涂,課堂教學有效性就大大降低了。
三、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
(1)游戲活動。游戲、玩樂,是兒童的天性。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一些適當的游戲活動,不但有助于發展學生自身各種能力,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數的組成與分解”時,我設計了“找朋友”的游戲:參加游戲的小朋友頭戴數字卡,伴隨著“找呀找呀,找到一個好朋友”的音樂旋律,相互找朋友,頭飾上的數能組成需要分解的數,就是一對好朋友。(如:2和7組成9;3和6組成9中,“2”和“7”是一組好朋友,“3”和“6”是一組好朋友。)這樣,學生就在輕松有趣的游戲中切實體會到數學知識的魅力。
(2)體驗活動。《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如在教學“人民幣”后,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在各學習小組的桌面上分別擺了許多的學習用品(標有單價),每小組設兩名售貨員,其余均為顧客,然后進行購物模擬實踐活動,其學生的參與度與活動效果還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對此,我深信學習是需要體驗的,只要讓學生參與活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更多的知識,更好地理解知識,更好地應用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從小樹立和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四、設計有效的習題形式
課堂練習的設計要以《課標》中的三維目標為指導,從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面向全體學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練習中都能感受數學知識的樂趣,體驗成功。如將練習設計成游戲,猜謎語,競賽,兒童走迷宮等活動,可以口頭練習、書面練習、實踐練習等不同形式呈現。再如,一年級認數時,讓學生數一數教室里有幾張桌子?有多少個小朋友?幾扇窗戶?幾個門?數一數自己的學具的有幾件?學習了平移與旋轉,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幅美麗的圖案;學習了《年、月、日》后,讓學生自制年歷和月歷。設計不同形式練習,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從而使練習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環節。
五、重視評價的有效性
(1)運用不同的標準評價學生。評價標準就好比“眼睛”,角度不同感知也不同。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同時擁有九種智力,只是這九種智力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組合存在,使得每個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里沒有所謂的“差生”存在,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其身上都有著與眾不同的閃光點,缺的是發現學生閃光點的“標準”(眼睛),正所謂“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只要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取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2)評價方式要多元化。由于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具有不穩定性,容易被周圍的因素所影響,因此有的教師(特別是低段教師)在一節課中接二連三地給予學生“小紅花”、“五角星”等物質獎勵。雖然,這種評價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如果一節課中過多地使用這種方法,可以說是簡單的評價方式,容易使學生產生“厭惡”的心理,這樣也就失去了獎勵本身原有的作用。因此,我認為教師需要采取多元的評價方式,如鼓掌、獎勵積分、喜報等,吸引學生,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從而實現有效學習。
總之,教師只要在新課程教育教學新理念的引領下,與新課程共同成長,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改變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才能不斷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內蒙古錫盟烏拉蓋管理區第一小學)